我无数次地在梦里回想起这惨烈的场面:残阳里,血红的晚霞在渐渐消退,二十余万名宋军将士,两千多名战船,与元军激烈地海战着,呼啸着的炮弹拖着长长的光芒划破还未完全暗下来的夜空,火炮声、惨叫声此起彼伏,很多战船纷纷崩裂开来,跌落在海中,海上浓烟滚滚,海水浸泡着烧焦的旗帜,冒烟的木头发出阵阵让人恶心的臭味,在那广袤无边的海面上,尽是浓烟和暮色,天上的云和海面的烟,混在一块儿,战船在摇晃,下沉,融解,无限广大的空间跟大海一样在抖动,阴风开始怒嚎,似乎要唤醒死去的灵魂。
是的,这就是不堪回首的崖山海战。这场海战共持续了二十三天。在长达二十三天的激战中,宋军精锐尽失,超过十万多民众,包括皇帝、太后、丞相、官员、士兵,乃至普通百姓,纷纷蹈海自尽,“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
崖山海战的失利,是中华文明史上最惨烈的一幕,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在华夏的精神遗存里,都是罕见的。这是何等的惨烈决绝,又是何等的誓死如归!
陪同宋末帝赵昺(音bing)一同投江的,是、还有左丞相陆秀夫。
没有人知道这位文弱的书生在那一刻是如何想的,然而,在家国灭亡、君臣蒙难的关键时刻,不惧以身殉国,试问古往今来,又有几人?
感谢西安的这位文友,当我看到他特意发给我的几张汕头南澳宋丞相陆秀夫陵园的照片时,我不由想起了这场让人刻骨铭心的海战,想起了这位刚烈的南宋最后一位丞相,想起了那个一千年以前令人耻辱的瞬间。
历史是不容忘记的,因为忘记意味着背叛。崖山海战失利之后,中华文明的精锐尽失,那个“造极于赵宋之世”的中华文明,从此走向了衰落,时至今日,才慢慢恢复。
连同昺帝一起跳海的左丞相陆秀夫,是终宋一朝最后一位坚毅忠勇的忠臣,是古代文人民族气节的杰出代表,与文天祥、张世杰等并称“宋末三杰”。后人评价其为“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人。他出身富庶,自幼好学,才思清丽,小小年纪遍读先贤典籍,每每读到古代的忠臣烈士传记的时候,他都潸然泪下。后来,他随父亲为躲避元兵侵扰,居家搬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跟随当地一位有名的学者求学。他读书刻苦,进步很快,老师称赞说此子乃人中龙凤,可成大才。
陆秀夫聪慧敏学,十五岁考中乡试,十八岁考中省试。在备考进士的过程中,他曾寄学于京口鹤林寺。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清幽,很适合学习。他曾题过一首《鹤林寺》:“岁月未可尽,朝昏屡不眠。窗前多古木,床上半残编。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秫田。寺门久断扫,分食愧前贤。”由此可见他的学习有多刻苦。
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二十岁的陆秀夫进士及第,同他一同中举的,还有另一位青年才俊:文天祥。
陆秀夫中举后,深受两淮安抚制置李庭芝的赏识,将他罗列至自己的幕府中。陆秀夫入幕后,深居简出,矜持庄重,给李庭芝出了很多好计谋,深得李庭芝的信任和器重,后来,李庭芝即使调任官职,也让陆秀夫随迁。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提升陆秀夫为参议官。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经李庭芝举荐,陆秀夫被任为司农寺丞,屡次升迁,后任命为宗正少卿兼代理起居舍人,至此,陆秀夫进入了朝廷中枢。
然而,此时北方的蒙元已灭夏并金,又相继攻陷了南方的成都、襄阳,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水陆并进,攻入江、浙腹地,逼近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南宋的高官纷纷逃跑,有的还献城保命。这个时候,李庭芝展现了一个军事家的忠贞与坚毅,他决心与元军抗战到底,与朝廷誓死存亡。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朝廷派陆秀夫同兵部侍郎吕师孟等,往逼近临安的元军大营议和。元军这时已胜利在握,当然不愿进行和谈,陆秀夫等只能空手返回。三月,元军攻陷临安,俘南宋少帝赵隰(音xi),旋被押赴大都(今北京)。赵隰的哥哥益王赵昰(音shi)、广王赵昺逃至温州后又逃至福州,陆秀夫与众大臣在福州拥立赵隰即位,史称宋端帝。以陈宜中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实际上总揽朝政。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后文天祥也来到福州,被任命为枢密使同都督。他们组织、指挥闽、浙、赣、粤等地的抗元力量继续与元军进行斗争。
然而,时局变化很快,元兵不停追击,陆秀夫等拥护赵隰在广东一带不停辗转。景炎三年(1278)四月,赵隰因受惊病死,八岁的赵昺称帝,以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共秉朝政。
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十月,投降蒙元的张弘范率军大举进攻,十二月,文天祥被俘。次年正月,张弘范率军攻至崖山。张世杰把两千多艘大船连结起来,陆秀夫等护卫小皇帝赵昺都在船上,与元军进行决战,他曾写过一句诗“曾闻海上铁斗胆,犹见云中金甲神”,表达了自己誓与赵宋共存亡的决心。但因元军以舟师占据海口,断绝张世杰兵舰上的淡水供应,宋军十多天都饮海水,呕泄不止,士兵大困。二月,元军发动突袭,宋兵大乱,溃不成军,死者无数。时风雨交加,又当日暮,昏雾四塞,咫尺不能相辨。陆秀夫知大势已去,他先驱妻、子投海,然后对赵昺说:“国事至此,我们应当以身殉国,不能再受元军的污辱!”于是就背着赵昺投海自杀,时年四十四岁。几天后,张世杰也堕水溺死,南宋至此灭亡。(以上信息来源于百度)
在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抱幼主壮烈蹈海、以死殉国的爱国丞相,仅陆秀夫一人!
“崖山海战”不仅是宋亡标志,而且还被很多史学家视为“华夏陆沉”“中国古代历史的终结”,中国第一次“亡国之殇”。其中历史学家陈白沙先生就认为“崖山之战七日后浮出海面的尸体有十余万,古典意义的中华文明自此而绝。”闻一多先生在上个世纪更是发出天问:“谁是中国人?”“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明代曾以高官身份降清的文坛盟主、东林领袖钱谦益曾在《后秋兴之十三》一诗中写道: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中国文明垂世而独立,可以说是除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创性文明。两宋三百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但全面地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蒙古军队占领中国北方时,其种族灭绝手段极为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记录。蒙古屠杀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在北方有4500万以上登记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后,还不到700万,而且这个数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几百万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于瘟疫,饥饿的人口,那么也至少屠杀了80%以上,据记载,宋人到中原后发现,中原地区千里无人烟,白骨遍地,井里塞满了死尸而水不可饮。蒙古军队攻占长沙岳麓书院时,数百名书生赤手空拳抗击蒙元铁骑,最后全部壮烈战死。三百多年后,崇祯皇帝为保持气节吊死煤山(天子守国门),无数汉族精英反抗满清的铁骑而英勇就义,但也出现了吴三桂等民族败类,所以可以说中国的精英大部分尽丧蒙元之手,令人扼腕痛惜。
历史的风烟飘过千年,今日的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再一次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正朝着民族复兴的伟业前进!中华文化必将再一次引领世界风潮,指日可待。
此刻,当我再一次凝视陆秀夫陵园的时,不由想起了董必武先生在游览崖山时写的一首诗,可以说是对那段历史,对陆秀夫最精到的评价。诗云:
渔村奇石已无碑,国母官冲旧有祠。往事海天何处问? 随潮上下只鸥知。
骂名留得张弘范,义士争传陆秀夫。大是大非须要管,华人爱汉耻崇胡。
向这位名垂青史的千古丞相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