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倩女幽魂》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部电影,张国荣和王祖贤这对金童玉女组合将人鬼情未了的爱恨情仇演绎得特别唯美。剧中有一幕场景感人至深:深夜时分,兰若寺内,宁采臣与聂小倩展开了一幅美女浣发的画卷,但见画卷上有一首题诗,豆蔻年华的小倩与宁采臣四目对望,轻启朱唇,幽幽的读出了这首诗:
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读这首诗的时候,鬓发如裁、面如皎月、唇若桃李的王祖贤目光流转,盈盈闪动,美得不可方物,将一段人鬼绝恋的凄情刻画得惟妙惟肖。这种没有希望的绝望爱情,就如同飞蛾扑火一般的壮烈,又若昙花一现般的艳丽,都是生命燃烧到最后一瞬间的凄美。
这首诗写得非常好,起句“十里平湖霜满天”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一个空阔的环境中,特别是这个“平”字简直是神来之笔,让十里长湖的美景尽收眼底,与“霜满天”形成鲜明对比。第二句“寸寸青丝愁华年”把聂小倩的愁思与无奈写得淋漓尽致。第三句“对月形单望相护”作者笔锋一转,刻画聂小倩在夜色中望月的情形,整个画面与首句平湖霜满天的画风完全一致。而落笔“只羡鸳鸯不羡仙”更是惊艳,一笔道出了女主人公的心声,两个“羡”字更是让全诗朗朗上口。
好的诗词能给电影锦上添花,也能让电影更上档次,所以很多电影特别是古装电影都喜欢点缀一些古风诗词,或者配上一些古风歌曲,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让人过目难忘。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有人认为是徐克,也有认为是黄霑和梁羽生,目前并没有给明确的说法。但有个事情很明确,就是最后一句“只羡鸳鸯不羡仙”不是原创,是从唐代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演化来的。
卢照邻是谁?他为何写这首诗?这句千古名句到底表达了什么思想?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卢照邻,走进这位初唐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
人们经常这样教育孩子,你看别人家的谁谁谁,家境比咱们家好,还比你刻苦,你要不努力,怎么和人家竞争?
这话用到卢照邻身上,一点儿都不违和,因为卢照邻就是众人眼里“别人家的孩子”。
卢家的家世有多豪?给大家普及下。话说2006年初,洛阳市文物局在工程建设的抢救性发掘中,意外发现一座古墓,经过对墓志铭的分析,原来这是卢照邻之弟卢照己之墓,经过对碑文的分析,原来卢照邻、卢照己是东汉末年经学家卢植第十六代玄孙,卢植博古通今,儒学造诣尤深,门下弟子有刘备、公孙瓒等人。卢家在东汉和魏晋时期是关东大族,历南北朝、隋唐而不衰。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光宰相就出了二十多位,就连乾隆皇帝都说“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
你说卢照邻的家世厉害么?
再说卢照邻的家学。
卢照邻自幼聪明好学,一身才气,别人家孩子在嬉笑打闹的时候,他要么苦读诗书,要么遍访名流,小小年纪便博学能文,在当地很有名气。十七岁便写出了其代表作之一的《曲池荷》: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诗的前两句写花好月圆,突然笔锋一转,后两句写荷花自悼。全诗寥寥二十字,却大处落墨,气象阔大,切物自然,尽蕴其中。
花之悼实为人之悼,这何尝不是卢照邻一生的写照呢?
这还不算,十八岁中举的卢照邻一出道,便被邓王李元裕相中,进入幕府,被任命为“典签”,相当于核心幕僚。
李元裕是谁?那是当世皇帝唐高宗李治的亲叔叔啊。李元裕惊叹于卢照邻不世出的才华,逢人就夸:“此吾之相如也。”把卢照邻比作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你说这评价有多高?
世家才子遇到世家伯乐,前途彷佛鲜花铺地,一片光明。而卢照邻在邓王府,一边博文强识珍藏的典籍,一边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卢照邻老老实实的在邓王手下当幕僚,这一干就是十年,他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邓王,邓王也多次向朝廷举荐卢照邻,但都没有结果。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经过耐心等待,卢照邻终于等来了好消息,他在邓王的举荐下到益州(今成都)任新都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在新都,卢照邻遇到了初唐的另一个才子—-王勃。
王勃比卢照邻小十三岁左右,自小才华出众,六岁能作文写诗,文笔潇洒,言词豪迈,十岁饱览六经,十四岁通晓艺学,十六岁写就《乾元殿颂》,为唐高宗李治所激赏。可以说,王勃从一出道,就以神童的模样出现在世人面前,妥妥的高富帅。
在新都,卢照邻和王勃经常聚在一起,吟诗喝酒,卢照邻也很赞赏这个比他小十多岁的小伙子,他曾对当时的初唐四杰做过排序:说自己“喜居王后,耻在骆前。”意思是排在王勃后面,他没意见,但排在骆宾王前面,觉得很惭愧,言语中有些瞧不起骆宾王。
当然,自古文人相轻,初唐四杰也不免俗。四杰的另一位杨炯对这样的排名和卢照邻的评价就颇不以为然,他说自己“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是按照成就,卢照邻才是NO.1,王勃还比不上自己,对王勃有些不服气。
这当然是后话。
在新都,卢照邻的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自在,除了与老朋友饮酒赋诗,他还邂逅了一段美丽的爱情。
(三)
谁也不知道卢照邻喜欢的这位姑娘就什么名字,只知道她姓郭,是一位歌女。这位郭姓女子长得很漂亮,肤若凝脂,云发丰艳,杏脸桃腮,蛾眉青黛,让卢照邻很着迷。春雨润物无声,情丝缠绵悱恻,当世才子遇到了一见倾心的红颜知己,两人许诺山盟海誓,白首不离。被爱情眷顾的卢照邻曾在一首诗中写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意思是连接天河的灯光宛若是星星坠落,靠着高楼的灯光似乎月亮悬挂在空中。那位美丽的女子立在灯火影绰之间,摇曳的火光照亮了姑娘皎然如月的面庞。
你看看,卢照邻对那位歌女的感情有多深。
不久之后,朝廷准备“典选”,就是准备选拔人才。卢照邻与那位郭姓女子分别,郭氏虽千般不舍,但为了他的事业,也只能含泪答应。
谁也曾预料到,一直被幸运眷顾的卢照邻好运到此为止了,从他离开新都的那一刻起,命运的无常已然笼罩在他的身上。
到达京城后,卢照邻马不停蹄的参加了“典选”,最终却铩羽而归。原因是当时的主考官裴行俭对他并不感冒。据说,裴行俭很有识人之明,他看过众人的考卷后说:“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简单翻译过来就是:初唐四杰中也只有杨炯能做一个县令,其余三人锋芒毕露,难有仕途。
结果一语成谶。后来,杨炯果然当了县令,王勃二十八岁溺死渡海,骆宾王因谋反被杀,卢照邻因病早逝。
茨威格说:“所有命运的馈赠,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诚哉斯言。
“典选”失利,卢照邻准备返回新都,谁料此时父亲去世,卢照邻无奈回到老家,以例守孝三年。当他守孝期满,准备返回益州的时候,厄运接踵而至,他患上了“风疾”,腿脚开始不听使唤,病发时更是疼痛难忍,无法行走。祸不单行的是,此时的郭氏还给卢照邻生下了个孩子,可惜不久夭折。郭氏望穿秋水,等着卢照邻早点回来和她团聚,然而一晃两年,仍杳无音信。郭氏很伤心,以为卢照邻早已忘了她。
一次偶然机缘,郭氏认识了骆宾王,向骆宾王诉说这事,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爱帮痴心女子打负汉,再说,卢照邻说自己“喜居王后,耻在骆前”的梗世人皆知,骆宾王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就写了一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为她打抱不平。这首诗很长,就不全文摘抄了,其中最后写到:“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卢照邻啊卢照邻,你真是个忘恩负义的渣男!
鄙薄之情,溢于言表。
(四)
其实,骆宾王真冤枉了卢照邻,因为这时候的卢照邻已经自顾不暇了。
卢照邻的“风疾”愈演愈烈,开始是腿脚不听使唤,疼痛难忍,再后来连行走都变得很困难,万般无奈之下,卢照邻拜当时的神医孙思邈为师,希望神医能救自己一命,然而,卢照邻的病越来越重,即使华佗再世也无能为力了,最终双脚萎缩,一只手也完全残废了。
卢照邻的病有多重?他曾在《五悲·悲穷通》一文中写到:“形枯槁以崎嶬,足聊蜷以缁厘……骸骨半死,血气中绝,四支萎堕,五官欹缺……毛落须秃,无叔子之明眉;唇亡齿寒,有张仪之羞舌。仰而视睛,翳其若瞢;俯而动身,羸而欲折。”
真是凄惨无比、不忍卒读啊。
郭氏当然不知道这些,骆宾王也不知道这些。面对郭氏的责怪和骆宾王的咄咄逼人,卢照邻没有辩解,也没有申诉,更不会反驳,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心上人,任何理由都苍白无力。
对于自己的风流债,卢照邻当然心知肚明,后来他曾写过一首《五悲•悲昔游》,表达了对郭氏的思念之情,其中写到:
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鸳鸯渚兮罗绮月,茱萸湾兮杨柳春。
郭氏啊郭氏,你我夫妻一场,今生不能再相聚,咱们来世再见吧。
(五)
卢照邻的病更重了。
更重的原因是他病急乱投医,不知从哪儿弄了个方子,需要上等朱砂调制,由于没钱,他只能用普通朱砂替代,结果吃了药后,病情反而加重了。
为了筹钱治病,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都便卖光了,一向恃才傲物的他,也向现实妥协了,向名流权贵寻求施舍,“若诸君子家有好妙砂,能以见及,最为第一;无者各乞一二两药直,是庶几也。”
真令人心酸。
连药王都救不了自己的命,卢照邻绝望了,他断了继续治病的念头,在一个山脚下买了块墓地,让人挖了个坟墓,他平日里就躺在墓穴之中,等待死去。
再后来,卢照邻实在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与亲人诀别,深夜里投水而死,时年五十九岁。
对于卢照邻来说,死亡不是痛苦,而是一种解脱。
(六)
卢照邻的诗文很多,最有名的当属这首《长安古意》。
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专家们的意见并不相同,我倾向于是卢照邻回京参加“典选”的时候写的。
卢照邻外放新都六年后,再回到京城长安的时候,看见四通八达的长安大街上,香车宝马川流不息,碧树成荫,楼台掩映,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高耸入云;英气逼人的少年骑着宝马良驹,招摇过市;少女们穿着紫罗裙,宛转唱着清歌,散发着浓郁的香气,他不禁感慨万千,用深情的笔触写到: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全诗很长,就抄写这么一点吧。
这首诗是卢照邻的代表作,也是初唐七言诗的代表作之一。“全诗托古意而写今情,用传统题材写自身的感受,以铺陈的笔法,描绘当时京都长安的现实生活场景,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写权贵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及内部倾轧的情况,深寓讽喻之旨;同时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寂寥之感和牢骚不平之气,也揭示了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生活哲理。”(以上信息来源自百度)
闻一多先生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他在《最后一次演讲》中说:“宫体诗的自赎……这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首先已够教人如大梦初醒而心花怒放了。然后如云的车骑,载着长安各色人物摇镜头式的一幕幕出现……通过‘五剧三条’的‘弱柳青槐’来‘共宿娼家桃李蹊’。诚然,这不是一场美丽的热闹。但这颠狂中有战栗,堕落中有灵性。”
闻一多先生是大家,学贯中西,他的评价肯定客观。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这何尝不是卢照邻一生的写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