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的诗风艳丽奇绝,意境繁复,晦涩难懂,比如这首《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本来没有名字,“锦瑟”是后人用诗开头的前两个字命名的,是最能体现李商隐诗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为难以解索的一首诗。有人说,这首诗是写给初恋的,理由是他曾爱恋过前辈令狐楚家中一个叫“锦瑟”的侍女;也有人说,是写给亡妻的,因为诗中的“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也有人说,这是抒发人生感慨的一首诗:哀叹自己奔波一生,如今功业无成,去日无多……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义山迷”中有一千种对《锦瑟》的解读,然而,究竟哪一种最接近诗人的本意呢?
元代著名诗人元好问,就是写“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那位,是李商隐的小迷弟,他对李商隐的诗喜欢得不得了,对这首《锦瑟》尤其着迷,还曾写过一首诗来评论:“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李商隐锦瑟中的哀怨,可惜没有人能像郑玄那样解释他的作品了。清代有个诗评家叫陆次云,他对这首诗也很喜欢,曾评论到:“义山晚唐佳手,佳莫佳于此矣。意致迷离,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于初盛诸家中得未曾有。三楚精神,笔端独得。”
“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这个评论很精准,一下子抓住了李诗的精髓,可以说是我看到的对李诗最为精妙的解读。
李商隐到底是怎么一个人?怎么能写出这样幽怨悲凉、高旷皓净而又复杂怅惘的诗作来?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李商隐,解读那些惊为天人的诗作。
(二)
李商隐,字义山,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十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由于是家中长子,自然需要承担起支撑门户的重责。李商隐自小天资聪慧,喜爱读书,“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还曾“佣书贩舂”,就是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可以说,李商隐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然而,这段穷困潦倒的经历对李商隐产生了难以消磨的影响,一方面,他对政治前途有着执着的追求,渴望早日做官,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又使他养成犹豫敏感、清高柔弱的性格,在面对残酷事实的时候始终没法摆正自己的位置,最终只能在碰得头破血流后自顾自怜、自怨自哀。
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十六岁的李商隐结识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令狐楚很欣赏李商隐的文才,对其十分器重,让他进入自己的幕府为官,甚至让儿子令狐绹亲自带领李商隐结交人脉,扩大影响。此后,李商隐一边入幕养活家人,一边积极准备科举考试。经过几次科举失败后,李商隐终于在八年后的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得中进士。正当李商隐摩拳擦掌,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恩师令狐楚却在此时去世了,让他刚有起色的人生又急转直下。
坦率的说,亦师亦父的令狐楚对李商隐很照顾,可他的儿子令狐绹毕竟与李商隐成长环境差异巨大,性格特点也不一样,两人之间并未建立起深厚感情,因此在恩师故去之后,李商隐也离开了令狐家族。然而,生性犹豫软弱的李商隐却干了个职场最为忌讳的事。
协助令狐公子料理完令狐楚的丧事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作了王茂元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也很欣赏,甚至将女儿嫁给了他。然而,就是这桩婚姻将他陷入了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原来,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两党一直轮流把持朝政,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李商隐的行为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的背叛,并且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进士及第后被推迟一年授官。
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一般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尽管李商隐通过了授官初试,但在复审中被刷下,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一年后,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在这个职位上李商隐干得并不开心,和上司之间一直龌龊不断,最终辞职。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李商隐又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然而此时母亲去世,他不得不回家守孝三年,这对李商隐的仕途的影响是致命的,加之一年后岳父王茂元去世,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
在李商隐守孝的三年期间,是李党最为得意的时候,李商隐没有抓住机会,而当他守孝期满,重新回到秘书省的时候,李党失势,牛党上台,他被清洗是很自然的。于是,他主动到远离政治中心的桂林任职,一年之后,这份工作也丢掉了。不得已,李商隐于大中二年秋(公元848年)再次回到长安,走投无路的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写信给曾经的故友、如今的宰相令狐绹请求帮助,这位牛党的核心人物根本就不理会李商隐,不得已,李商隐再次通过考试谋得了个盩厔(今西安周至)县尉的小职位。
兜兜转转,李商隐十年前从“从八品”的弘历县尉起步,十年后还是个盩厔县尉。十年时间,仕途竟然能原地踏步,真是造化弄人啊。
此后的七八年间,李商隐也曾有过短暂的任职,但都是推官一类的小官,时间也不长。大中末年(公元858年),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抑郁寡欢的李商隐去世,时年四十五岁。
(三)
坦率的说,李商隐和李白、杜牧一样,尽管在诗歌创作上成绩斐然,但在政治上是个低能儿,差的很远,生性懦弱、犹豫微贱的他尽管有着冲天的豪情壮志,但却根本没有意识到政治的残酷,左右摇摆,两面下注,但两面都不讨好,就连自小给与他很多照顾的令狐绹都对他夙怨甚深,排挤打击,由此可见李商隐在官场为人处事之差,情商之低。
然而,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政治上失意的李商隐却在晚唐诗坛成为风云人物,他与李贺、杜牧、贾岛等一起,引领了晚唐时期的诗坛潮流:清丽感伤、深婉绮艳而又凄清幽曲、平淡含蓄,其中也不乏乱世悲慨、借古讽今,可以说,这种诗风对宋元的词风也有很大影响,比如秦观的“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一句便与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元好问的千古名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更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有着同样的情感表达,同样的凄艳哀婉。
李商隐一生究竟写了多少诗,今已不得知,流传至今的近六百首。从题材来看,共分四类:第一类是政治和咏史,比如《随东施》《有感二首》等,这类诗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起,借古讽今,独到精妙;第二类是抒怀和咏物,比如《春日寄怀》《乐游原》等,通过诗歌排遣胸中郁闷,很有老杜的影子;第三类是情感表达,比如《锦瑟》《柳枝五首》等,这类诗大家最熟悉,成就最高;第四类是应酬交际,比如《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见寄》等,这类诗主要是记载于恩师、朋友之间的友情等。
在李商隐众多的诗作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无题诗”,据不完全统计有十五首之多,“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等等,都是经典之作。
李商隐的诗作中,有一类诗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他写给妻子王氏的情诗。
王氏是泾州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王茂元原本希望通过婚姻拉拢牛党骨干李商隐,打击牛党,壮大李党,是一桩政治婚姻。然而,李商隐与王氏一见钟情,觉得他们是天生一对,佳偶天成,还曾写过一首《荷花》来表达深情: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荷花的美是无与伦比的,它的香气也别具一格。为了心爱之人,置办盛筵,自己乘马伴着夕阳而来,睹绣衾之芙蓉,如见伊人之面,追想曲江相遇之景,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如在水边得见洛神,或许你将立秋之际别离,不知何时得再重逢,预想分离后唯能于梦中见到你的倩影了。
你看看,一个相恋之人中很常见的场景,被李商隐写得如此唯美,如此含蓄,难怪被誉为“即席相赠之诗”,流传至今,成为很多恋人之间表情达意的上选之作。
然而,婚后的李商隐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奔波,夫妻二人聚少离多,但王氏毫无怨言。大中五年(公元851年)的春夏之交,一生都陷入政治漩涡备受排挤的李商隐再次经历了一次重大打击,他的妻子王氏去世了。李商隐悲痛万分,不能自拔。这年冬天,他应邀从军赴东川(今四川三台县),途径散关,看着漫天大雪,想起那位尽管出身名门,却一直尽心照料家庭、支持自己,聚少离多的亡妻,歉疚之情油然而生,随口咏出一首《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天寒地冻的散关之上,李商隐孑然一身,行囊单薄,自然使人产生苦寒之思,又自然地使人盼望家中妻子寄棉衣来。可是,妻子已经不在人间,又有谁能寄棉衣来呢?
大雪封山,道路阻绝,自己只能留宿散关驿舍。伤痛倦极,朦胧入睡,睡梦中见妻子正坐在旧时的鸳机上为他赶制棉衣。行役的艰辛,路途的坎坷,伤别的愁绪,仕途的低落,凄凉寂寞的情怀和难言的身世之痛尽在诗中,让人感慨。
入蜀次年,即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夏末初秋的一个夜晚,李商隐坐在一条乌篷船上,沿江而下,大雨落在四周的巴山上,打在江面上,敲在船篷上,也落在他寂寥的心里,纠纠结结,连绵不息,涨满秋池,溢满心怀。他想起了自己如迷离般雨夜的仕途,想起了远在长安的家,西窗前摇曳的蜡烛,美丽的烛花,比烛花还美的亡妻,比烛花还温馨的对话,于是在淅淅沥沥的凄风苦雨中写下这首感天动地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妻子逝去,李商隐便不再拥有了爱情,他到死不续弦,也不再有事业,他在四川凄凄惨惨待了四年,回到长安,谋了个闲职,后来回到家乡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最后,在凄风苦雨中默默死去。此时,离他妻子去世不过七年。
人生之凄凉无助,莫过于此。
(四)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天资聪慧,少年贫苦,曾中过进士,当过小官,一生患得患失,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身抱负,却始终无法施展,最终成为朋党之争的牺牲品。这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性格的局限。
唐代诗人崔珏是李商隐的好友,在李商隐去世后,他曾写过两首《哭李商隐》来悼念挚友,其中一首曾写到:“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何尝不是对李商隐纠结一生最为精到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