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游记之六
东 谷 印 象
文/文珺
庐山不仅有驰名中外的自然景观,更具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一块红色热土。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两次和谈,及此后我党三次“庐山会议”,无疑都在此留下深深印记。
到庐山的第三天,我参观了位于庐山东谷的多个景点。
早饭后,我便乘车到芦林湖。芦林湖位于庐山东谷盆地,故又称东湖。湖水碧绿、清澈、洁净,明亮如镜,在阳光照耀下,微风拂面,波光粼粼。湖心有精巧秀丽的小亭,伴着蓝天白云,以及湖周边群山树木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一幅美轮美奂水彩画。湖四周高低起伏的群山、以及繁茂的花草树木与竹林环绕,游人可沿湖边廊桥游览。我绕湖穿行于花木山石之间,流连于亭台水榭之中,犹如置身仙境。徜徉在这山水相映、花香袭人的湖光山色中,沐浴着和煦阳光,不知不觉就到了芦林湖畔的“芦林一号”。
“芦林一号”是毛主席在庐山居住过的地方,1984年改为庐山博物馆。
走进简朴的大门,庭院宽敞整洁,松柏苍翠,花草争艳,各种树木郁郁葱葱。院内博物馆门口人头攒动,游客络绎不绝。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并了解了主席在庐山的基本概况。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伟人的行为举止、音容笑貌宛在。这里现有“毛泽东的卧室”、“伟大的读书者”、“庐山的骄傲”、“历代名人居庐山”、“牯岭的记忆”等十多个展区。这些丰富的展出,使人们清晰地了解既往的庐山。
主席的卧室里,陈列着他当年用过的物品:简朴之极的大木床、躺椅、沙发、办公桌、台灯等。
毛主席说过:“我的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外出考察开会都会带着硕大的书箱,每到一处,还要大量借阅当地图书馆的藏书,阅读学习。在庐山,他曾在这简陋的办公桌前挑灯夜读,博览群书;读了从北京带来的几箱书外,还借了庐山图书馆200余册图书(见下图),认真研读。
庐山博物馆内的藏品有当地出土的古代青铜器和历代瓷器,还有唐宋著名书法家等在庐山的手书碑拓;也有明清著名书画家的字画卷轴等;另有金石篆刻及古钱币;也有蒋介石用过的”蒋”字瓷盘、佩剑及铜砚。而毛主席用过的物品,尤为珍贵。
“芦林一号”大门外不远处,就是“毛泽东庐山诗词苑”。此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而建。毛主席与周总理在庐山合影的青铜塑像矗立在诗词苑正前方。诗词苑的主石碑两面,都刻有毛主席《登庐山》诗,后面另有石碑刻录其《题仙人洞》与《沁园春·雪》等诗篇。人们从诗词中可以感受到主席“器大声闳、志高意远”的领袖风采与文人情怀。左右两侧的廊亭里有序排列着几十块石碑,碑上刻有朱德、谢觉哉、董必武、郭沫若、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精品佳作。我流连于诗词苑,欣赏起几十首诗词,回味其中的意蕴深涵,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人民与生活的高尚情怀。
随后又去《中央庐山会议旧址》。此处原为“庐山大礼堂”,是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之一。中共中央在此开过三次会议:1959年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走进会议旧址,松柏茂密,溪水潺潺。沿着门前石阶步入大门,迎面可见正门门头上嵌有“庐山人民剧院”六个红色大字。一楼展厅内,展示着当年老一辈革命家在庐山活动的各种图文资料。纪录片——《庐山烟云》将三次“庐山会议”剪辑汇编在大厅里循环放映,给观者身临其境之感。二楼为会议大厅和休息室,大厅主席台上,依然保持着当年开会时的原貌。每个座位上都有桌牌,写着与会者的名字。这些熟悉的名字,仿佛穿越历史风云,将人们带回了当年的会议现场。
然后我又参观了庐山抗战博物馆。即原庐山图书馆旧址,建于1934年,为三栋联立的中式建筑,是庐山东谷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大型宫殿式建筑。庐山抗战博物馆以“国共合作全民抗战在庐山”为主题,着重介绍了庐山在国共第二次合作及我国抗战史上的重要地位,真实再现了那段历史。
顺路就到了庐山东谷的老别墅群。至今保存完好的英、法、德、美等近20个国家不同样式的别墅共600多座,在中外名山上,唯有庐山具有如此规模的“世界村”。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至今风格依旧。我先在外围观看了这些错落有致的建筑群,然后重点选择了几栋内涵丰富的别墅,进入内部参观。
老别墅群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庐”别墅(即180号)。“美庐”是木石结构的两层楼,墙体是用大块的山石砌成,与山体相依,显得凝重、自然、古朴。这原本是英国人于1903年建的欧式别墅,1934年赫利太太将别墅赠送给宋美龄,蒋介石将其命名为“美庐”。在那个年代,这当属现代化的豪华别墅。庭院洁净、幽雅,几十种珍贵树木,生机盎然,把别墅掩映在绿色之中。此处既可欣赏建筑艺术之美,亦可感悟特殊的政治意义。
登上台阶,进入装饰典雅的一楼会客厅,墙上挂着蒋介石和宋美龄的部分生活照。紧挨会客厅就是宋美龄卧室,摆着双人床等物品。二楼是蒋介石的工作室和卧室,室外有露天平台。这是国内唯一的曾经住过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别墅。当年,蒋介石坐镇“美庐”,遥控全国。“九一八”事变后,他置外寇入侵而不顾,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红军被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1937年六七月间,周恩来携带中国共产党起草的国共合作抗日的共同纲领,跋山涉水,两度上山,在“美庐”同蒋介石进行了多轮谈判。在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蒋介石迫于压力,在此发表了关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的“庐山讲话”。这个讲话被毛泽东称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
1959年毛主席第一次上庐山主持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 就住在“美庐”。据说他踏进美庐,幽默地高声说道:“蒋委员长,久违了。”主席住在二楼曾经的蒋介石卧室。他生活简朴,用餐、读书、写作,就在二楼会客室。在开会之余,他手不释卷,上庐山的第二天即借来《庐山志》等大量书籍阅读、研究。他那首《七律·登庐山》就是在这里写就。在此,他还默写了白居易的《琵琶行》,现收藏于庐山博物馆。
解放后,林彪、郭沫若、陈毅、胡耀邦等,也都曾来此住过。“美庐”早已成为庐山老别墅群中,最具特色的一栋。
庐山会议期间,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国家领导人及夫人都住在“美庐”周围的别墅里。
“美庐”对面,有一路、一条小河之隔,就是庐山周恩来纪念室。走进院子,穿过宽敞的院落来到室内,一进门就是会客室,会客室摆放着茶几和沙发;卧室和会客室相连,床上的床单,被子和枕头都是统一的白色。办公桌也在卧室,室内陈设简单、朴素,这体现了周总理一贯朴实无华的生活理念和高贵的品格。周总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党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总理最真挚的感情。
庐山石刻博物馆,也是庐山别墅群的代表作之一。馆外环境优雅,馆内收藏着从古至今名人们留下的经典石刻、石碑,各种字体俱全,堪称一部书法字典,从专业角度解读庐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里不仅有历史的记录,而且诠释了文字艺术的魅力。
最后,我来到“庐山恋电影院”,这是一幢古老的建筑,建于1897年,原是基督教教堂。1960年庐山政府把该教堂改造成电影院,取名”东谷电影院”,后因电影《庐山恋》之故,改为”庐山恋电影院”。从80年代至今,一直坚持常年重复放映《庐山恋》这部电影,因此还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之最。因时间关系,没能进去看一场《庐山恋》电影,甚憾!
暮色苍茫,我带着对庐山的眷恋,也带着未看一场《庐山恋》的遗憾,下山到九江赶火车,开启了南昌与赣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