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今天少讲会试卷,多分享几个金句吧。”上课前有孩子建议。
我想到了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老师我是读自己喜欢的书还是读名著呢?”下课后有孩子问。
“个人感觉如果这个时候不读名著,可能以后就没有读的机会了。名著读了好像也没什么用,一时半会,你可能也看不到对于写作的作用。但是它会沉淀在你的内心,甚至影响到你的一生,会在未来的很多个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
长大后的我面对感情,会想到简爱的,’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穿过坟墓,来到上帝的脚下,我们是平等的。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表达,也是在语文课上,听我的语文老师讲到的。二十多年过去了,独立,这个概念深植于我的内心。
每次面对棘手的问题,抑或是每次觉得自己挺不住的时候,是郝思嘉的“明天又是另外一天( tomorrow is another day)”让我平静下来,勇敢面对。
我会在冬天,不自觉地想起我读《呼啸山庄》的那个冬天,想起寒假里通宵读《战争与和平》,天快亮的时候,读完整本书,心潮澎湃,说不出哪里好,只觉得托尔斯泰的伟大。
我会在很多个时候想到读《牡丹亭》的那个夏天,一边读,一边做摘抄,懵懵懂懂的。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用,后来听昆曲时,总想到读《牡丹亭》的夏天,这算吗?
我会跟每一届孩子安利《百年孤独》,我在写东西时,潜意识地模仿“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哇!老师,听你这么一说,我想立即读名著。”
“程老师刚推荐《雾都孤儿》,孩子觉都不睡可看了,之前费尽口舌也不翻一下。”放学后家长悄悄跟我反馈。
关于为什么要读名著?知乎上也有人回答,每一本传世佳作的背后,是无数个被唤起共鸣的人,是无数颗被深深感染的心,没有读者能感受书中文字的力量,这本书也就不能传世成为名著。
亲爱的小孩儿,你还在等什么?碎片时间读起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