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剑所向无敌
—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
文/韦宇锋
以前在课本中初步懂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概况,但那只是三言两语,认识和了解还不透彻。通过观看49集电视剧《大决战》史诗般的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三大战役历史的来龙去脉在剧中讲述得更加清晰明了。大型巨作气势恢宏,再现了规模宏大的战争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时刻,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
电视剧第一集就揭示了大决战的背景—重庆谈判,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饱经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渴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人民同呼吸 共命运,为了人民安定、国家的发展,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抵达重庆,抱着最大的诚意,冒着极大风险,与蒋介石进行谈判。为了和平大局,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但蒋介石历来视中国共产党为眼中钉、肉中刺,剧中蒋介石对手下直言“党国未来之根本在于消灭共产党”。虽然国共签订“双协定”,但国民党很快便撕毁了协定,在美国主子的支持下,加紧部署全面内战,发动军队进攻解放区。
《大决战》实质上叙述的是国共两党在战略、战术、战斗三个层面之间的较量博弈。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主席英明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国际国内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人民谋幸福,目的是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相反蒋介石崇洋媚外,依赖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内压制消灭共产党,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无限制发行纸币等手段对国统区人民进一步掠夺,其目的是维持自己的独裁统治。
战术上国共双方领导者对多场重要战役策划和组织。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最高领导层统揽全局、运筹帷幄,战术部署氛围自信、民主、沉稳;而蒋介石任人唯亲,国民党高级将领尔虞我诈、互相拆台,遇到挫折和失败则相互发难和指责,蒋介石更是草菅人命,枪毙手下收场。
战斗场面宏大震撼,惨烈悲壮,解放军战士面对敌人飞机的狂轰乱炸、凶猛的坦克、强火力的碉堡,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前赴后继,深深打动了观众的情感。而国民党军队虽有强大的火力作掩护,但还是抵挡不住中国人民解放军顽强的攻势,最终土崩瓦解,大批官兵仓皇逃窜,众多国民党兵纷纷缴械投降,好多士兵还自愿加入人民解放军,投入到人民解放战争之中。
经过战略、战术、战斗等场面的相互较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国民党150多万兵力赖于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奠定了人民解放军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取得这场胜利的原因,除了毛主席的高超战争指挥艺术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最主要一条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政党和政权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解放区发起土地改革运动,让穷苦的老百姓分到自己应有的土地,发展生产,丰衣足食,逐步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欢迎和拥护,为我们党夺取三大战役的最后胜利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物资及人力的支持和帮助。相反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把前途和未来依赖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一方面寻求美国更多的贷款;另一方面反动政府对人民巧取豪夺,加重征收苛捐杂税,再加上国民党官僚贪污腐败,社会上通货膨胀,民不聊生,不断激起民愤,蒋介石政权已是人心涣散,众叛亲离。一切落后、腐朽的旧制度必将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而先进的充满希望的新制度必将被人民所选择,大决战期间无论兵力、财力、物力、外援等都处于优势地位的国民党兵为何最后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归根结底就是国民党丧失民心,共产党赢得民心,民心向背决定了大决战的胜负,陈毅同志说得好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电视剧最后一集结尾,在和周恩来副主席的谈话中,毛泽东主席总结归纳我党最后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三个根本点:一是枪杆子出政权,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二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执行党的正确路线;三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挥党的统一战线的力量。从1921年建党,28年艰苦卓绝,他们用实践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是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不时在我耳边萦绕,唱出了人民的心声,也道出了历史的事实。无数仁人志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的胜利,浴血奋战,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和平安定的日子,我们更应该倍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赓续红色血脉,踏上新征程,做好本职工作,在干事创业上发挥光和热,为拓展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