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和州
作者:傅永曙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明太祖朱元璋
和州(今和县)是朱元璋打天下的起点,也是朱元璋建国初期的基地,他在和州留下许多传奇故事,引人入胜,赞叹不已。
一、镇淮楼赋诗言志
和州南门有一镇淮楼,楼上镶嵌有“镇淮楼”三个隶书碑额。北门楣上,有 “橹门”字样。青砖台基上,有双层楼阁,飞檐翘角,楼上楼下,雕梁画栋,通花窗格,古色古香。
和州(县)镇淮楼
镇淮楼,又称谯楼、鼓楼。历史十分悠久,始建于北宋时期,历代重修。《直隶和州志》记载:南宋时期金兀术侵犯和县,破城而入,大肆屠杀军民。乡豪、进士赵霖带领镇淮军(即乡兵)拒不投降,利用黑夜突围,后抓住战机,收复和州城,受到南宋朝廷褒奖,任其为和州镇抚使兼知州。故后人称“谯楼”为“镇淮楼”。
在镇淮楼上更引人注目的是一副浩气荡漾的千古楹联:
披襟向前,快哉此风,那堪称雄,登楼高呼太祖在;
凭栏仰望,皓然明月,谁与共醉,隔江招乎谪仙来。
这副楹联是根据朱元璋一首诗而题。楹联后半句提到的“谪仙”就是指李白。李白诗名,足可称得上是“被贬下凡尘的神仙”。而李白墓就在隔江相望的马鞍山市当涂县城东南的青山西麓,隔江招呼即可赶来。但上联提到的太祖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55年,朱元璋还未称帝时曾镇守和州(今和县),他和徐达、李善长、常遇春诸将领在和州镇淮楼上饮酒、赋诗。一日朱元璋兴致极好,酒后赋诗一首:
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
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
悬挂在镇淮楼内朱元璋饮酒赋诗图
此诗可见朱元璋王者之气,更可见其志向远大,也引发名人写出了前面的楹联。朱元璋为早日建立大明王朝,在和州建立了水兵营,开始训练水兵。所以,和州则成为朱元璋的水兵基地,从和州出发,渡扬子江,一举攻克当涂。从而,由当涂打到应天府(今南京),拿下南京建立了大明江山。这首诗是朱元璋登上皇位前的立志之诗,也是朱元璋诗中流传的千古绝句,更是统一江山的进军号,在和州广为流传。有诗赞道:
饮酒赋诗言壮志,大明天地早知名。
长江泽地屯军士,古岸和州练水兵。
腹引机谋攻采石,胸怀韬略打南京。
镇淮城上高声呼,洪武江山百姓迎。
二、游玩赐名插花庙
在明朝时期,和州官塘段村四世祖段有文公文武双全,名闻京师,曾于洪武年间,奉旨征讨五关,驰骋沙场,战功卓著,勋载明史,皇上敕封为威武将军,其夫人孙氏赐封二品夫人。国庆期间,在学长徐世和、段国金、崔学兵帮助下,查看了《历阳段氏宗谱》(天字号卷之一)得知:官塘村段氏宗族堂号“居士堂”,段氏四世祖名天质,号有文,谱中有其画像,有赞诗“有威可畏,有仪可象。言笑不苟,敬一端庄。胆气过众,武冠列邦。苍颜白发,九十春光”。其寿过九十,令人敬仰。
有一年,明太祖和马娘娘自和城而下采石,途经大段村,顺道看望有文公将军。
明太祖朱元璋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马皇后
当时皇宫后妃侍从以及文武百官紧随其后,场面威仪神武,气势非凡。在迎驾期间,马娘娘在段村庙宇接受地方官员百姓的鲜花、插花,很是欢喜。明太祖传旨,赐封插花的庙宇为“插花庙”(插花庙遗址现在大段村东边,官塘小学大门对面),段村百姓感到无上荣光。
谱中有诗赞道:“插花庙古忆行踪,马上绸缪道路通。土地神威称奏事,当年明祖赐尊封。”
重新翻建的插花庙
此外,在明太祖、马娘娘途经段村之际,地方文武百官聚集在圩埂上等候皇上驾到,由于众多官员在迎驾,事后地方民众便称此埂为“官临埂”(又名叫“官来等”)。谱中有诗记之:“突起高坡势若悬,官临一埂自流传。倘非胜迹来游玩,谁把风云话昔年。”迎驾仪式结束后,明太祖在稻场上为官员赐封官职、佩戴乌纱,百姓也将稻场称为“纱帽场”。谱中有诗记之:“风云际会庆冠裳,此地传来纱帽场。今日不知人聚散,何时奋迹旧家邦。”自此,“插花庙”“官临埂”“纱帽场”的历史典故遂由此而传于后世,并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赏,插花庙也成为当地重要庙会之地。
三、感恩赐封隐驾庄
据《明史·本纪第一·太祖一》记载:“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宗其军。”和州是朱元璋问鼎天下的战略要地,是东渡大江,夺取金陵用兵的起点。当时和州管辖历阳、含山、乌江三县。此地是“淮南要冲,江表藩蔽,渡横江而出采石,济滁口而向金陵”,是战略要地,是南下用兵,横渡长江、攻取金陵的用武之地。历史上用兵走这条路南下渡江的,有孙策、曹操、符坚、韩擒虎、杜伏威等名将。故朱元璋向郭子兴建议攻打和州,郭听后采纳朱元璋建议,派朱元璋带兵攻打和州。
和州城池虽小,但很坚固。元朝政府在这里派了一个省级官员“平章”也先帖木儿镇守,实力较强。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根据和州城池现状,朱元璋觉得硬攻不行,于是巧使调虎离山计,让红巾军扮成元兵,诈开城门,一举攻克和州城,也先帖木儿连夜弃城而逃,朱元璋大军随后进入和州城。元军虽败,但不服气,派太子秃坚、枢密副伴任马及民兵元帅陈野领兵10万,多次围城攻打,仍是不能夺取。于是 ,屯兵和州周边,想用断绝粮草来围困和州城,使之不战而胜。但朱元璋看破元军之计,为彻底击败元军,朱元璋乔装打扮成平民百姓,走出和州城,隐藏在四周只是一片芦苇荡的顾村,查看敌情。在顾村人的帮助与照顾下,朱元璋完成侦察任务。数日后,朱元璋回到和州城,根据侦察到的情报,朱元璋采用游击战术将元军击败,撤围退兵。朱元璋率兵乘胜追击,彻底歼灭元军残余势力,巩固了新占领的和州城。
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做了皇帝,立国号为大明,建都应天(今江苏南京),为感谢顾村人当年的帮助,特封此地为隐驾庄,寓意皇帝在此“隐驾”,使之神秘,吸引人民关注此地。从此,顾村则留下一个美丽而动听的“隐驾庄”传说。
位于隐驾庄西北的姥桥镇隐驾村部
四、侦察私访听吉言
人人爱听吉祥话,个个想讨好彩头,做事能够顺顺利利的,即使是日后贵为皇帝的朱元璋也不例外。
在朱元璋占据和州后,他便萌发想要进攻集庆路(今江苏南京),进而扩充自己的势力和地盘。为了提前摸清集庆路附近的地理形势和军事布置,朱元璋和徐达乔装打扮,微服私访,打算乘船过江,亲自到对岸去打探军情。朱元璋和徐达来到江边的时候,正好是农历的除夕之夜,乘船的船夫都回家守岁过年去了,根本没有撑船载人过江。朱元璋和徐达见没有船,无法渡江,心里有点失望,正要回去的时候,在路边碰见了一对老夫妻。这对老夫妻也是附近的船家,只是他们的船非常小,平时很少有人肯雇用他们的船过江,因此两人的生活比较清贫。不过这对老夫妻为人善良,他们见朱元璋和徐达风尘仆仆,一问得知两人要过江,却找不到船,正在为此发愁呢。这对老夫妻宅心仁厚,乐于助人,于是对朱元璋和徐达说:“两位客人,今日天色已晚,又是除夕,我们不方便出船,今夜你们二位就在我家休息,我明天撑船载你们到对岸,如何?”朱元璋和徐达见老两口盛情难却,就答应下来了。回家后,老夫妻杀了一只鸡,煮了一锅热腾腾的粥,热情款待朱元璋和徐达。朱元璋和徐达自然是非常感动,要知道老两口生活不易,肯杀鸡款待自己,真是太热情了。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老头一大早让朱元璋和徐达坐上自己的小船,老头亲自撑船,一边划船一边喊着号子:“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老头喊的是当时船夫经常喊的划船号子,为的就是祈求在撑船时一帆风顺,既能缓解疲乏,又可以求个心安理得。可是朱元璋听了却龙颜大悦,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当天就是大年初一,也就是古代的元旦,所谓新年新气象,朱元璋这次出行就是为了攻占集庆路,如今新年第一天就听到了这样的吉祥话,怎么能不开心呢?再者,朱元璋和徐达一个是主人,一个是手下,不是正应了“圣天子”和“大将军”这两个吉祥的称呼吗?老船夫唱喊号子固然是出于无心,而朱元璋和徐达则是大喜过望,两人认为这是旗开得胜的好兆头,因此高兴得互相踩对方的脚来庆贺。到了对岸之后,朱元璋给了老船夫船钱,和老人家告辞。之后和徐达顺利地摸清了集庆路的地势和军事布置,随后一举攻克集庆路,并将集庆路改为应天府,朱元璋从此有了真正的立足之地,实力更为雄厚,之后自称吴国公,最终夺取天下,建立大明王朝,成了名留青史的开国之君——洪武大帝,而徐达也被封为大将军。当年老船工无意间喊的撑船号子:“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却成为了现实。后人闻此,接着老船工的歌词唱到“老船工留宿款待,助天子元旦渡江。察敌情喜听吉言,攻集庆马到成功。”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明史·本纪第三·太祖三》“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此,充分肯定了明太祖的丰功伟绩,世人敬仰。
参考资料:
1.《姥桥古今》,编著 马维国,现代出版社,2016年2月第一版。
2.《明史·本纪第一·太祖一》
3. 《直隶和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