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赭麓这一年
作者:王富年
我于2020年6月30日由徐文有老师引荐,进入了赭麓文学平台,到今年6月30日正好有一周年了。在这一年里我共投稿32篇,锻炼了自己的笔力和脑力。还认识了不少新朋友,虽未曾谋面,但通过个人简历介绍,看了照片,有了初步的了解。重要的是看了他们写的文章以及周评的发言,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文如其人”,有的睿智,文思敏捷;有的含蓄深沉,文笔练达;有的幽默风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进入这个文学平台,我很荣幸,算是站对了行,找对了家。为什么呢?因为本人是退休教师,而平台教师居多,而且也有像我一样的退休教师。老来同乐,同行同龄人有共同的语言,写的文章能产生共鸣。
下面我想说几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如有出入,留言指正。黎晓东老师是个机关干部,闲暇之余,笔耕不辍,文章选材广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他能妙笔生花,娓娓道来,小事情悟出了大道理,给人教益和启示颇多。难能可贵的是他培养了一位才貌双全的当记者的女儿,为他写的文章配音朗读,父女搭挡,文佳音美,成为本平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黎老师写的《窗前喜鹊欢》、《心头书要多》、《少年逃学记》等都是取材于生活,文质兼美的佳作。还有我们的江总编,身为商贸公司总经理,却“不务正业”,做起了平台创始人及总编,也许是太酷爱文学了,江总的文章也常见于报端。真的要谢谢江总宅心仁厚,善待每一位家人,(有关江总关心本人的事,已有专文记叙,此处不再赘述)。还有牛双成老师谦和待人,每天认真看发文者的文章,并都一一留言。写出的文章也在平台产生较大的反响,好几篇都被推荐为周评选文。还有著书立说的朱寿江老师,每次都能发表高质量的有独特见解的文章。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端午节前夕撰写的《永远的屈原》,引经据典,写得大气磅礴,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还有朱双顶老师开设《赭麓讲堂》,以渊博的文史知识,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向我们普及历史文化。是免费开设的优质课堂。要说的还很多,如数家珍了,如教物理的李云斌老师,教英语的王晓霞老师,文章写得超过了教语文的本人。成了我学习的榜样。
接下来说说我连续写了五篇三峡游记的写作体会。本人无其他兴趣爱好,唯写作受父辈及兄长影响,读书时就爱好,每次作文都给老师在班上范读。退休后随旅游团到过一些地方,如港澳、桂林、韶山等地,回来后写了一些见闻和感受。后来又去了西安、海南、山西,写山西的游记发表在《繁昌邻里》平台上,受到好评,增添了我写游记散文的积极性。这次乘游轮畅游三峡,时间是一个星期,有意图回来要把旅游经历写下来。我留心了资料搜集,如景点拍照(特别是文字介绍的,这是写文的依据)。还有听导游解说,这很重要,导游说得生动,易记。我觉得游览风景名胜、名山大川,亲临境地,开阔视野是一方面,还要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就是要把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长见识,才有意义。如果像顺口溜所说:“下车撒尿,景点拍照,上车睡觉,回来什么都不知道”。那就失去了旅游的意义。由于进入赭麓平台,我有了用武之地,我自己给自己施压,一定要把这次旅游见闻和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以给自己留一点余年值得回味的东西。这次我写的五篇游记在5月份连续刊载。感谢各位同仁在我的文后留言。我发文在朋友圈里也受到好友的点赞。个人认为这五篇游记像是自己写的教案,而这教案又不像是在职时的“纸上谈兵”,而是亲临胜地,亲身感受的记录。如黄鹤楼、白帝城、渣滓洞等,以前教学中多次接触过,但都是教材教参上介绍的“间接知识”,如果现在要我教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郦道元的《三峡》,我会有别样的情怀,别样的思路。因为我有了切身的体验和感悟。还是那句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教者,知行合一,会有课堂上得不到的收获。
最后我想说说本平台的学术氛围浓厚的“周评”。每到周评时间,我也试着写一点发言稿,起初有点战战兢兢,生怕说错,落人笑话。后来觉得平台发言者,坦诚相待,对文不对人,不“捧杀”也不“棒杀”。文风纯正,也就消除了顾虑,轻装上阵了。我从中学到了不少文学评论的知识。我特别欣赏邓有民老师的评论,他笔锋犀利,态度中肯,溢美之词别人说过就不再重复。着重指出不足,某点某方面都有理论印证,令人心悦诚服。他说的写文章不要说透、说白,要留给人去思考(意思是这样,不是原话),就给我启发很大。还有梁风老师也是评论高手,每次都有独特见解,而且幽默风趣,他的巴蜀趣闻写得很有看头。还有杨东民老师,小说写得曲折起伏,引人入胜。周评中文思敏捷,即席编歌词,真佩服杨老师的文采。在周评时间里,我除了诗歌专评,都积极参与,并事先写好发言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首风靡网络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被我们平台的写作高手演绎成了小小说,而且后续者有三。我逐篇评论后缀文《四人接力谋续篇——浅评<小雪听歌>系列》刊发在平台上。那一次我也是给自己加压力,试图在文学评论上有所练习。评论正确与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的是氛围。我是把“周评”当作是提升自己的好课堂。因为写文章要有素材,要有积累,如果暂时没有,每周写点评论的短文也是练笔用脑的实践吧。
我在赭麓这一年,收获满满。认识了爱好写作的新朋友,向他们学习了很多宝贵经验;利用平台投稿,练笔用脑,充实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参与周评,提升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一年过去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