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山秋韵

香炉山秋韵

涂万作 黔中书
我到香炉山的时候,映入眼帘的万千林木正陶醉在秋色的缠绵中。

毕竟是仲秋时节,香炉山经不住西南季风的撩拨,一抹羞红演变成了五彩的斑斓,全然不似《黔南识略》所描写的“壁立千仞,延袤三十余里,众山环列,若戈铤相向”那般锋芒,倒像是绮罗飘逸的女子,婉约多姿。让人走近她的时候,有些眼花缭乱。我的这种感觉虽说有些“香艳”,却与传说中的香炉山不无丝连。

相传香炉山是苗族祖先的第七根金银玉柱,一共九层,直抵南天门。据说天王的第七个女儿阿碧迷恋香炉山美景,常常流连忘返,偶与善良淳朴的苗族青年阿补相遇,一见钟情。自此每当夜深人静,二人相约于香炉山……

后来一代一代的苗家青年男女,视阿碧与阿补的爱情故事为追求自由婚恋的象征。于是,就有了一年一度六月十九日登香炉山的“爬坡节”,使得“东山彩蝶飞,西山蜜蜂汇;小伙唱恋曲,姑娘来相对”之纯美的苗族飞歌经久不衰。

当然,能够名冠“黔阳第一山”,只有“儿女情长”是不够的,必定还有让人惊奇的来历。要不然斑驳的石刻,怎么能留下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之楷书“胜境”,还有清人徐作霖“实属天造地设,集黔山之大成”的碑文之赞誉呢!

香炉山本因形似香炉而得名,但依然呈现出恢弘景象,无论远观近看,孤峰壁立,十分的崔嵬!正如清代知县刘樵《香炉山》诗所描写:“香炉何岩岩,地险插天高。天门石径窄,峰顶云气交。中层已千仞,环岩架屋牢。一夫守要害,干军攻莫挠。”刘知县的感慨,自然难掩冷兵器时代的岁月履痕。前人曾以“三路三关一线通”来形容香炉山的险要,说的是山的东、北、西三面要塞,筑有三道石拱城门,仅一条小道可达山顶。如今楼阁不再,古城遗址尚存,那断壁残垣处的石门楹联,恰是昔日关隘雄伟高阔的见证:

一障保名区 雉堞山城千载固

层崖开胜境 蜃楼海市两重盘

香炉山是尊贵的,从华丽的牌坊式山门就可见一斑。那是一道四柱三檐牌楼,镂饰精美,图案生动。进入山门,偌大的香炉山便填满了我的视野,远处的山峦、梯土、寨子,与近在咫尺的田畴、果木、鸣鸟所构成的和谐之美,让人想起西方自然文学作家约翰·巴勒斯的散文《醒来的森林》。

午后的阳光,捂热了嫩嫩的空气,暖意融融的。香炉山最是迷人处,当数主峰香炉岩了,那里苍岩如削,高危峻峭。远近闻名的观音洞,就镶嵌在半崖之间,远看似莲花一瓣;近观若圆月半掩。及至山脚,绕过一段曲径,便是观音洞了。叩拜之际,静观菩萨塑像,慈目远视,神态娴雅。而真正吸引我的是石壁上意味深长的阴刻楹联:“缥缈慈云垂古洞,氤氲甘露薄南天。”

拜罢观音,再沿“一线通”蜿蜒而上,经险要“九十九屯坎”,便可纵览香炉山绝顶风光了。当我屹立山顶,顿时,万里云山尽收眼底。这真是一处奇妙的世外仙山,形若鹅卵,敞似纹枰。烂漫的秋光中,有错落分布的棋盘石、摇动石、翻身石、将军石;有交相辉映的望天池、朝天洞、腰子洞;还有明·崇祯时期的文庙、武庙、灵关殿、玉皇阁、古营盘等遗址……这些承载着香炉山辉煌历史的胜迹,使得方圆15公里的山国,充满着新奇、神秘与诱惑。

难怪明·路南知州汪良在他的《登香炉山》诗中这样叹道:“炉山之高高入云,嶙峋壁立无支分;雄关未许容双马,杀气曾教走万军。”遥想当年,清末苗族英雄张秀眉,率黔东南苗族农民起义军,纵横贵州东南千里苗疆,长达一十八载,曾与清军鏖战于香炉山,半生戎马,轰轰烈烈,最终空留一世英名……

往事随风云散,秋色中的“香炉”,神采依旧,这是黔东南州府凯里一道亮丽的天然屏障,就像一幅立体的水墨丹青,色彩柔和,浓淡相宜。面对昔日的铁血柔情,我已无暇因怀古而伤感,只为香炉山的悠悠秋韵而激动。也许是远隔闹市,香炉山沉浸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里,一种回归固本、亲近自然的惬意,让人生出难以言表的快意!只觉得一袭悠远的、天籁般的山林气息,缓缓入心。就在我思绪迷离的时候,几片红叶作别树梢,飘然落下,为暖色调的山岚描上了一笔淡淡的秋凉,也为我的灵感注入了一抹苒苒的葱茏。好久没有这样的体验了,心情就像香炉山顶上的云朵,轻盈、散淡、飘逸……

美好的时光总是太过迅速,我感动于香炉山的历史与传说,更沉醉于眼前迷人的景致,就在离开香炉山的时候,依然意犹未尽要发一番感慨:

无烟无火山外山,名胜出自黔东南;

莫道凯里无奇景,客到香炉便成仙。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香炉山秋韵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