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与南马村
﹉﹉﹉﹉﹉﹉﹉
▢ 刘玉拴
在河北省柏乡县城北,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叫南马村,该村始建于汉代,原称难马村,说起这个村取名,曾流传着一段神奇的故事。
据当地民间相传,在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王莽篡夺了汉家政权。做了皇帝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对他的仇敌,汉家大将军刘秀及其军队实行了镇压和打击。刘秀军队被王莽打败,王莽乘胜追击,带兵追杀刘秀。
刘秀得到旧臣密报后,自知寡不敌众,危急之时,他急忙穿上战袍,跨上战马,日夜兼程,快马加鞭,出逃南下。他见城不敢进入,遇大道绕着走,饥不择食,在路过的村庄边讨口饭吃或找食野果,惧怕王莽兵马追到。
初夏的一天早晨,刘秀骑马行至鄗城 (今柏乡县固城店村)附近,路过一个村庄继续向南出逃时,被一条河 (白沟河)挡住了去路。
由于昨晚刚下了一场大雨,河水窜流很急,刘秀不知河水的深浅,不敢冒然渡河。近处看不到渡船,远处觅不到桥梁,于是下马找了个长树棍,在河边试了试水的深浅。河水约有三四尺深。他正在犹豫是否渡河时,隐约听到从平棘(今赵州)方向传来王莽的追兵和马嘶声由远而近。
后有兵马追赶,前有天堑阻隔,生死关头,惊慌之下,刘秀不敢多虑,于是转身上马提起缰绳,向马屁股上狠抽一鞭。战马长嘶一声“扑通”跃入激流的河水中。当战马昂头阔步快到南岸时,不料被淤泥难住了,再也无法行走。
刘秀知道马被淤泥难住后,不能再加鞭催马,也不能硬牵,那样做只是徒劳。此时,刘秀在马背上看到南岸有一位老叟正在岸边采药拔草,便脱掉战靴,下马淌水走到岸边,上前抱拳叩礼说:“大哥,我的马渡河时不慎被淤泥难住了,请你找人帮忙,能把我的马救出来吗?”
老叟一看,是一位身穿战袍的将军,谈吐长相不凡,定是未来的天子遇难,求助于民。他二话没说,爽快地答应了,转身回村找了二十多号年轻力壮身穿粗布对襟衣裳的人,带来两条粗麻绳,两根长木杆,四块大木板。
来到河边,有的人没顾上脱掉衣裳,就“扑通扑通”跳下河,把大木板放在战马两边淤泥上,人站在木板上,用粗麻绳把战马捆绑住,鄗民们用两根木杆分四组,齐心协力把战马抬了出来。
刘秀站在河岸感激得眼睛都湿润了,他急忙抱拳叩谢这二十多号为救战马全身衣裳湿透,素不相识、不图回报的朴实鄗民。
此时,更神奇的事情的发生了,当人们和刘秀的战马上岸后,只听得白沟河上游传来“呜呜”的响声,岸上的人们回头向河中望去,见河中的水已变浑浊。浑浊水是洪水头,不一会儿,一丈多高的水头就来到,顺河而奔。
人们对这奇异的景象惊讶不已,异口同声地说:“好险!”大家都说,骑马的人,定是大命人(大命人这个词,是方言,意思是说,此人定有大福大贵)。
刘秀在岸上看到刚才发生的一幕,转身摸着跟随自己多年,患难与共,南征北讨,既有功劳又有苦劳的心爱的战马,说:“马儿啊,是这些乡亲们救了你啊!”战马很通人性,垂缰向大家点了三下头,以示谢恩。
村民们把战马抬出来后,到岸边穿好自己衣裳, 然后默默地关注着刘秀, 刘秀对大家拱手说:“淳朴善良的鄗民,都是好人啊!”
刘秀又回首对那位回村喊人帮忙的老夫说,你帮助救马之恩,我深表感谢,再次向你施礼,日后定当回报。这位老夫对刘秀说“少主少礼,我有两事相求,如能答应,俺们就感激你不尽了。”刘秀说:“请大哥讲来。”
老夫说,一求,我采的不是药,是一种人能食用的菜蔬,只在春天有,过了春天这种菜就枯死了,名叫“马申菜”,这种菜遇到欠年,人能充饥。求你有朝一日,夺回江山,做了皇帝一统天下后,赐这种“马申菜”永不死亡。二求,你做了皇帝后,对我们鄗民有个优惠政策,不求丰衣足食,只求让我们鄗民吃饱穿暖。
农夫的话还未说尽,忽然听到从赵州方向传来喊杀声,越来越近。在众人催促下,刘秀将军才跨上战马,向南飞驰而去,滚滚黄尘遮住了人马的行踪。
刘秀奔逃后不到一个时辰,王莽的追兵就赶到了白沟河北岸。王莽隔河相望,看不见刘秀踪影,只看见河水滔滔,浪涌拍岸。他说:“刘秀不可能过河,他骑着马也过不去。”说罢命令部下在白沟河北岸村庄寻找,找了一天也没有找到刘秀的踪迹。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鄗城南 (今柏乡县十五里铺村西)五成陌千秋亭登基做了皇帝。刘秀没有忘记搭救过他战马的百姓,也没有忘记农夫相求,登基的第二天,派传令兵到难马村找到那位挖野菜的农夫,把他请到都城。
有满朝文臣武将在场,刘秀对农夫的相求一一答应。赐封马申菜 (马齿笕)“永不死亡”。马申菜受封后,不怕旱,不怕淹,连根拔掉也晒不干。
直到现在,这一带除了冬季外,常年生长马申菜,无论田间地头,村边道旁,沟沿河岸都生长,而且特别多,特别旺。马申菜不但能当菜蔬吃,而且还有“清热解毒”功效,庄稼人常年不生病,跟吃马申菜有一定关联。
刘秀做了皇帝后,牢记鄗民和农夫的意愿,不忘鄗民百姓疾苦,为河北鄗民实行让步政策。从此,河北一带百姓不但吃饱穿暖,而且还丰衣足食。刘秀对农民的优惠政策,受到了河北一带百姓拥护,他因此也成为一代有道明君,被世代传颂。
刘秀为什么选择在河北鄗城南建都登基?据历代传说和军事家分析,刘秀选择在此建都登基,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国内战争形势,对外的防御功能和以后政治辐射力三个方面考虑。
这里交通便利,古时鄗城就是军事要冲,兵家争战之地。它西靠太行山可做屏障,东与兵马无法通行的大陆泽交界,南有地势平坦运输物资方便的大平原作后盾,北邻河宽水深有作战之险古槐河。在此地建都能攻能守,可进可退,若战局进行顺利,可向北继续延伸。如有不测,东面敌人无法来犯,自己军队可撤回层层叠叠的太行山。刘秀在与王莽征战中,从最初的游击战转向攻城略地(毛泽东主席对汉刘秀这一战略方针,曾称赞过)。刘秀在大山里作战,有着多年丰富经验,进入太行便好似虎入深山,龙归大海。
在此地建立都城,是刘秀深谋远虑的结果,也非常符合用兵作战之道。
后来,当地官员和百姓为了纪念东汉开国君王刘秀从这里经过,在难马村村北,白沟河南岸旁,建起了一座庙宇,名字叫“难马庙”,庙宇大殿中有刘秀骑马石刻雕像。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庙会,周边高邑、赵县、宁晋、隆尧等地的人们来此祈祷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烧香、许愿、还愿,祭拜汉光武帝的络绎不绝。
难马庙香火盛行了几个朝代,传说在明初洪武年间,庙宇因房屋年久失修倒塌。后来,刘秀骑马石雕像被村民埋于地下。现在古白沟河和难马庙宇,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历代传说,奇人奇事,却不会因之而湮灭。
因刘秀的战马在此村村北白沟河中被淤泥难住,该村起名曰“难马村”。相传在明朝永乐二年该村来了个文人,觉得难马村村名不雅,就按谐音改为“南马村”至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