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可以很简单——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人之所以不幸,是因为自己选择了不幸。

  我们并不需要被人认可。

  幸福,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你赞同这些观点么?如果你有想法,那就翻开《被讨厌的勇气》(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出版)这本书,加入青年和哲人的辩驳吧。

  该书由日本哲学家、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健共著。用当代并不常见的对话体写就,阅读时让人感到非常亲切,有“如师在侧、如友亲临”的体验,通过青年和哲人的五次对话了解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思想。

获得幸福

需要改变自我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过去已经无法改变,如果过去决定一切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将会束手无策。人,是可以改变的。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即使对现状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许多人眼中的世界是光怪陆离又复杂的,但如果改变自身的观念和选择,世界可以简单很多。例如,井水的温度长年恒定在18摄氏度左右,这是一个无论谁测都一样的客观数字。但是,你在夏天喝时感觉凉爽,冬天喝时就感觉温润,对选择在不同时间点饮用的你来说感觉大不相同。

  作家刘润说过:“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而更高级的人改变思维模式。”心由境转,境由心生,对待同一件事情,当我们的态度变了,我们的心境和处境都会随之改变。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有位女子陪丈夫驻扎在一个沙漠陆军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演习,她一个人留在陆军的小铁片房子里,觉得非常地难受,不仅炎热难熬,而且由于语言不通,没有人聊天。于是,她便写信给父母诉说种种苦闷。睿智的父亲回信只有短短三行字:“两个人从牢房的铁窗望出去,一个人看到了铁栅栏,一个人看到了星星。”她读了一遍又一遍,决定改变自己当下的态度,她开始学习当地语言,研究各种沙漠动植物,在沙漠里寻找属于自己的星星。
获得幸福

需要无惧讨厌的勇气

  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就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阿德勒把“人生课题”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即使是父母也得放下包括孩子的学习在内的课题。但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推崇放任主义,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负担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就像谚语所说:你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阿德勒认为:我们并不需要被人认可。没有人想被别人讨厌,但如果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要像斜坡上滚落的石头那样一直磨损自己直至浑圆,那完全没必要。能得到别人的认可的确很让人高兴,但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失去真正的自我,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越在意别人的眼光,越畏畏缩缩;越在乎别人的评价,越止步不前。

  晚清时期的曾国藩,恩宠荣盛。但小时候的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以至于坊间流传这样一则故事:一天晚上,曾国藩怎么也背不下一篇文章。恰好有个贼潜伏在屋檐下,曾国藩不睡觉,他没法下手。最后,贼等不及了,跳下来大骂:“你这个笨蛋。我都听会了。”说完,那个贼背诵了一遍,扬长而去。

  即便考秀才6次落榜,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曾国藩在读书上定了一个规矩: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就这样,年复一年的苦学后,他终于在第7次科举考试时中了秀才,第二年即中举人,二十八岁这一年,曾国藩又高中了进士。当时中进士的平均年龄为三十八岁。

  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一个成熟的人,懂得在无人鼓励和肯定,甚至备受打击下,依然能安慰自己、激励自己,自信笃定地做自己。唯有自己先肯定自己,才能得到世界的肯定。故而,我们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如何评价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们只需活出自己的精彩。
获得幸福

需要融入团队的勇气

  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我”,但并不意味着“我”就是世界的中心,“我”只是共同体的一部分。幸福的人际关系是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共同体感觉”状态,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人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在觉得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不同于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是一种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而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比如说,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发挥不佳,凭自己的真正实力得100分没有问题”,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做的更好,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的意思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选择无条件地相信。对他人寄予信赖也就是把他人看成伙伴。把他人看作伙伴,才能够在所属的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而也就能够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他者贡献”指的是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但不是舍弃和牺牲自我而为他人效劳。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只要拥有了这种奉献精神,你的世界将会有截然不同的色彩。

  正因为接纳了真实的自我,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纳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如果拿放大镜去看用粉笔画的实线,你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是一些连续的小点。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人生是连续的刹那。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其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这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计划式的人生不仅没必要,也根本不可能。

  曾国藩说过:“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这是最好的人生状态:对过去释怀,对未来不忧,对当下珍惜。事实上,过去你留不住,未来,你也抓不到。唯一能把握的,就是今天,而今天能把握的,就是每一个当下。

  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去年的雨水,也打不湿今年的行装。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过多的胡思乱想,会产生严重的精神内耗,反而无法去做好事情,做对事情。幸福可以很简单,清空焦虑,活在今天;清空纠结,活在当下。

  最后引用心理咨询师胡慎之的书评: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也许阅读过程中会因三观被颠覆而心生不爽。但细品之后抬头看窗外,满目清凉,世界会美好很多。

  作者简介:方志荣,男,中学物理一级教师,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曾获东莞市教学能手、优秀教师、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指导:闫德明

美编:长安融媒体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幸福可以很简单——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