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唐》

丙申年的上元夜,雨绵绵,寒切切。

东风依旧香车难寻,路上行人色匆匆,多半是刚下了班还饿着肚子的打工族。有福的赶着回去吃白发父母烧好的一大桌小菜,无福的只能路边快餐店里捎带点熟食,回家就着超市里买来的速冻汤圆,勉强过个节。

电视里放着元宵晚会,凤萧声动玉壶光转,却不过是0与1的电子变幻,丝毫谈不上活色生香。城隍庙灯会还是有的,但鉴于去年外滩跨年踩死了人,总不大敢再往人多的地方去轧闹猛,怕福薄挡不住汹涌的人潮,终成了鞋底的一抹血。官方其实也怕出啥妖蛾子,所以灯会的消息总是半遮半掩着。

街道里弄沿袭多年的猜灯谜活动也是有的,但早在白天就草草收场了,因为所有工作人员晚上要贯彻落实市政府禁放鞭炮的指令,三个一组五个一队地到各个犄角旮旯巡逻,一旦发现有不良草民偷放鞭炮,即刻捉拿罚款。这样的夜,最好是吃完了洗洗早点睡,梦里转去大唐,闹个通宵达旦。

元宵

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朝野佥(qiān)载》

睿宗叫李旦,是唐高宗的第八子,他的生母是大名鼎鼎的武则天。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684年春,李旦以豫王的身份登基做了大唐天子,时年22岁。但他只是个傀儡皇帝,天下都由他母亲说了算。6年后,武则天叫他把皇位让了。李旦当不成皇帝倒也无所谓,甚至还把第一继承人的位子也让给了兄长李显。他活得长,武则天和李显归西后他仍活着。李显的老婆韦皇后效法武则天,立儿子李重茂当傀儡皇帝。对此,李旦仍然一如既往地恭俭退让,但他的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却坐不住了,联络禁军入宫,诛杀韦后废了李重茂,拥立李旦重新登基。这一年是公元710年,李旦48岁。

不过皇帝不好做。李旦发现他的两个功臣,一个25岁的儿子,一个45岁的妹妹,两人都想揽权,彼此有大矛盾。公元712年七月,天象出现异常。太平公主一党就开始造谣:“帝座及前星有灾,皇太子不合居东宫。”太子不住东宫住哪儿呢?两条路:要么当皇帝,要么滚蛋。太平公主想着李旦一定会让儿子滚蛋,没料到李旦却决定“传德避灾”。

712年7月,睿宗李旦下诏传位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太子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改年号“先天”。然而强势的李隆基还是在一些小事的处置上惹恼了太上皇李旦。李旦决定派皇帝戍边,要他先天二年(713年)的8月滚蛋。终于,李隆基孤注一掷发动政变,逼姑姑太平公主自行了断,还软禁了老爸李旦。所以睿宗先天二年的这个正月十五,是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斗法中到来的。

不过长安城里的百姓可不知道皇上家里的勾心斗角,他们还是很开心地闹了个元宵,踏歌三日夜,简直玩疯了!长安城

  唐朝都城长安,很大。全城以朱雀大街为南北中轴线,将南城分为东西两半。城内所有街道相互垂直,笔直端正,宽畅豁达。大街极宽,朱雀大街宽155米(按3.5米的车道算,就是双向22车道),是今天北京长安街(双向10车道)的两倍。其它的主要街道宽度也都在100米以上。这些大街把长安城切成了109个长方形的坊和东西二市,二市各占两坊之地。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宫城和皇城在城北,宫城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皇城则是各部官署。皇城正中的太极宫兴建于隋代,当时称为大兴宫。唐朝初年皇帝主要在此居住。唐高宗,也就是睿宗的父亲李治,中年时因患风痹病害怕潮湿,便移住到凉爽干燥的大明宫。大明宫原是东北角一座避暑用的宫殿,从此便成了唐帝王的主要居处。

宫城皇城之外,便是坊市。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密密麻麻的区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如今北京上海的住宅小区。满目的房子,一片连着一片。想象一下大唐盛世的长安城,大约会是这样的呢。

然而错了!长安城的坊里不仅绿树成荫、莺歌燕舞,甚至还有小块的农田。韩愈是唐朝的大文学家,他在长安城里的家就很美。公元815年,韩愈47岁,被晋升为中书舍人。

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

——《新唐书·百官志二》

这个职位用现在的话来讲,大概是中央政府办公厅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吧。从一介穷书生到京城有套房,虽说奋斗了30年,也算很不错了。

始我来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中堂高且新,四时登牢蔬。前荣馔宾亲,冠婚之所于。庭内无所有,高树八九株。有藤娄络之,春华夏阴敷。东堂坐见山,云风相吹嘘。松果连南亭,外有瓜芋区。西偏屋不多,槐榆翳空虚。山鸟旦夕鸣,有类涧谷居。主妇治北堂,膳服适戚疏。

——《韩愈·示儿》

韩愈的家里有高树、藤娄、南亭,还有瓜芋区。至于屋不多的地方,那更是槐榆树成荫了。所以,当时的长安城并不像我们现在的北、上、广、深,不是钢筋水泥的森林,而是“百尺游丝争绕树, 一群娇鸟共啼花。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生态极其宜居!

上元夜

长安城实行宵禁政策。城有城门,坊有坊门。太阳落山击鼓八百,谓之“净街鼓”,提醒人们赶快回自己居住的坊。鼓声之后,坊门城门关闭,“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要玩的只能在坊里玩,倘若还在坊外的大街上晃悠,那可就麻烦了。大街上有金吾卫的士兵巡夜,被抓住的叫“犯夜”,要笞打二十下。如果实在来不及回去,可以随便找个坊里待上一夜,等第二天天亮“五更三筹”时(一夜分五更,从晚7点到早上5点;每更分五点,五更三筹即凌晨3点48分到4点12分),击鼓为号,城门坊门就会打开。这种严格的宵禁制度也有例外,那就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这三天通宵不关城门坊门。正因为难得自由,所以格外珍惜。上至皇族下至平民,没有不出来热闹一番的。

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游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人不得顾。

——《大唐新语》

安福门外,灯轮高20丈。一丈10尺,3尺一米,20丈大约60多米,比20层楼还高些。灯轮原是供在佛前的,从西域传入唐土。扎得有点像树,上窄下宽,一圈一圈的。

灯轮的每一圈上都密密麻麻地挂满了灯。大概就像这个样子。

如果圈与圈之间隔1米的话,那60多米高就要60多个圈。总共挂了5万盏灯,估计要千把盏灯一圈了。何等壮观!这样的场面,睿宗也是忍不住,出来玩了。

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

——《旧唐书·睿宗本纪》

内人

出安福门踏歌的内人指的是长安宫廷内教坊的歌舞伎。教坊始建于唐代,专门管理宫廷俗乐的教习和演出事宜。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很喜欢音乐,但那时乐人都归太常寺管理。太常寺在皇城南边,紧邻朱雀门,距离宫城比较远,每次从太常寺调拨乐人很不方便。还有一点,就是太常寺的乐人排演的都是高大上的雅乐,而皇帝喜欢的却是俗乐,也就是流行歌曲。于是皇帝李渊在皇城里设了个内教坊。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名宜春院。宫城外则在紧邻大明宫门的光宅坊和长乐坊置左、右教坊。长乐坊因其北边对着大明宫延政门,后改名延政坊。

西京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盖相因习。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

——《崔令钦·教坊记》

崔令钦是开元年间的左金吾仓曹参军。左金吾,就是上文提到的在京城日夜巡查警戒的金吾卫,仓曹参军是主管仓库的。一个管粮草仓库的军人,居然为后世留下了一部详细记载唐朝皇家乐团内幕的《教坊记》,真是令人佩服。不过“内人”一词不是用来称呼妻子的么,现在明明是妓女,怎么就成了“内人”了?关于这点,《教坊记》里也有提及。

其家犹在教坊,谓之“内人家”,四季给米。其得幸者,谓之“十家”,给第宅,赐无异等。初,特承恩宠者有十家,后继进者,敕有司:给赐同十家。

原来内人是“承恩宠”的,这就跟宫里的嫔妃娘娘没什么分别了,而被叫成“内人”——皇帝的老婆,也是非常贴切的了。至于那些没承恩宠的艺人,那是贱婢,被叫做“宫人”。

楼下戏出队,宜春院人少,即以云韶添之,云韶谓之宫人,盖贱隶也,非直美恶殊貌,佩琚居然易辨。内人带鱼,宫人则否。

是贵为内人还是贱为宫人,看她带不带鱼就知道了。唐太宗李世民时为官员们颁发“鱼符”,木头或金属制成,其形为鱼,分左右两片,里面刻有官员的姓名、在何衙门任职、官居几品、俸禄几许,出行享受何种待遇等。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另有盛放鱼符的袋,饰以金银,内装鱼符,称为“鱼袋”。内人能带鱼,说明她们等同于官员的地位。身份显赫可见一斑!

上元夜,皇帝把自己的“内人”也叫出来连袂踏歌,怪不得是人都想去看看呢!好歹看看皇帝的口味,等将来自己娶妻纳妾的时候兴许能比照着找一个差不多的。

美人

天仙们到底长啥样涅?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郊的阿斯塔那古墓地,出土了一些屏风画,其中有一幅《树下美人图》。那上面的美人,简直有点令人作呕。再看看睿宗李旦的长子李宪墓中出土的女俑,也好不到哪里去,胖得有点傻。

但读读唐诗里的美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真是匪夷所思啊!难道唐朝人的审美观都出了问题?非也。吴道子(约680~759)的《八十七神仙图》,让我们知道了画神与画渣的区别。那里面的女神仙才应该是当时风流才子们的心头好模样吧!

还有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的永泰公主(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死于701年)墓里的壁画,里面的美人也还算可以。

要了解唐女的真面目其实还可以看看当时的佛像。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里的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亲自参与审定监造的皇家工程。咸亨三年(673年),武则天还捐了“脂粉钱二万贯”给这个工程。当地传说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44岁时的“写真”。只见她:面容丰腴,修眉细长,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含笑不露,是谓“媚娘”。

还有更真的,2001年11月,考古人员在西安理工大学校园内发现了一个唐朝的公主墓。墓主人叫李倕,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五代后人,病死于开元24年(公元736年),时年25岁。棺木虽朽,尸骨尚存。考古专家发现了一件完整的头冠,这顶头冠在头颅遗骸上,虽已散乱,但仍有很多珠宝翡翠留存: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贝壳、玛瑙……色彩绚烂,极尽奢华,金饰件下还有翡翠鸟鲜艳的蓝色羽毛。2010年2月,中德两国专家利用出土的佩饰实物修复了公主的头冠,还利用计算机技术复原了公主的容貌。珠光宝气的公主虽谈不上顶级美女,但至少还是能入眼的。

踏歌
美人的踏歌,是用踏步对应歌的节拍,载歌载舞。这种舞蹈方式非常古老,基本上在世界各地的原始人群中都出现过。古书上对踏歌的最早记载是在汉朝:

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忝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

——《搜神记》

到了唐代,踏歌更是风靡一时。美女们手挽手地踏地而歌,唱的是什么歌呢?苏东坡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叫苏味道(好名字啊!),写过一首描写正月十五的诗。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

这首诗据说写的是神龙元年的事,即公元705年。那年的正月十五,武则天还贵为皇帝,但35天后太子、宰相等大臣发动兵变,逼她退了位,此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神龙元年与先天二年虽差了8年,但两年的正月十五却是十分相像,有人心怀鬼胎,有人尽情狂欢。人们在狂欢时唱的是《落梅》,即《梅花落》。

汉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节,乘舆以为武乐。

——晋·崔豹《古今注》

二十八节中就有《梅花落》。这首曲子本为胡乐,经改编后融入了汉乐的成分。《梅花落》在唐代非常火,很多大诗人的名作里都有它的身影。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唐·高适《塞上听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唐·李白《黄鹤楼闻笛》

春风秋月携歌酒,八十年来玩物华。已见曾孙骑竹马,犹听侍女唱梅花。

——唐·白居易《送滕庶子致仕归婺州》

元夕唱《落梅》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后代。

火树缯山凤阙前,皇都美景属新年。烟花并作长春国,日月潜移不夜天。道上落梅飘脆管,陌头繁杏著游鞯。

——北宋·宋祁《灯夕在告闻游人甚盛》

雕阑月转三更后,火树花开一气中。歌吹暗惊幽鸟梦, 炉烟轻度落梅风。

——明·史谨《元夕宴史广文宅》

这么火,究竟是一首怎样的歌呢?当时的曲调我们是无从了解了,惟有从歌词中揣摩一下。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唐·卢照邻(约636-约680)《梅花落》

新岁芳梅树,繁苞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小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唐·刘方平(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梅花落》

从歌词中猜测这是一首“怨”歌,兵马戎革,远离家乡。全民狂欢之夜,难道跳的是叫人断肠的怨曲么?唐风的确如此。在欢乐的元夕夜演奏幽怨的曲子,那是从隋朝就有的习俗。

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欢笑无穷已。歌咏还相续。

羗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假面饰金银。盛服摇珠玉。

——隋·薛道衡(540~609年)《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

羌笛也被称为羌管,竖着吹奏,两管发出同样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带有悲凉之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其表现力的最佳写照。唐风偏爱空灵之曲,不仅在睿宗年代,100年后的宣宗年代亦是如此。

旧制:三二岁,必于春时内殿赐宰辅及百官,备太常诸乐,设鱼龙曼衍之戏。连三日,抵暮方罢。宣宗妙于音律,每赐宴前必制新曲,俾宫婢习之。至日,出数百人,衣以珠翠缇绣,分行列队,连袂而歌。其声清怨,殆不类人间。

——《唐语林》

可见大唐美人踏的歌,其实幽怨得很!远非我们现世的什么《小苹果》可比。

居不易

大唐武德四年,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每十钱重一两,计一千重六斤四两。 ——《通典》

若私铸金银等钱,不通时用者,不坐。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 ——《唐律疏议》

当时金银并未成为货币,反倒是铜成了钱。不过老百姓并不习惯用铜钱,他们更习惯以物易物。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有个河南尹(是河南地区的实际一把手)叫齐抗的,他反对用钱来征税,上疏说:“今两税出于农人,农人所有,唯布帛而已;用布帛处多,用钱处少”。布帛是常见的交换物,很多东西都有对应的布帛价格,譬如“米斗直绢一匹”。连韩愈也承认“除城郭外,有见钱籴盐者十无二三”,“山谷贫人,随土交易。布帛既少,食物随时。市盐者或一斤麻、或一两丝、或腊或漆、或鱼或鸡。琐细丛杂,皆因所便”。换盐常用布帛,不够时才用其他东西,五花八门样样都行。但不管怎样,官方的货币还是铜钱。至于金银,在当时只是一种类似于珠宝玉器的高级玩物罢了,买价大约是这样的:1两黄金 = 10两白银 = 10贯铜钱= 10000文铜钱。

作为流通货币的开元通宝钱,1文钱究竟价值几许呢?以唐玄宗李隆基的年代开元(公元713-741)为例。当时京官的收入如下:

唐代宗十二年(777)年四月二十八日,皇上加给京官薪俸以外的料钱,文武两班各司共二千七百九十六名官员,其中文官一千八百五十四员,武官九百四十二员,每年加给一十五万六千贯,连旧有料钱一共二十六万贯。

——《旧唐书·代宗本纪》

唐代宗时期的官员平均工资算,大概一年93贯(26万贯/2796人)。从上面的工资涨幅来看,每隔个几十年工资就要涨上许多,大约是消费水平提升了,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元稹(779-831)在元和四年(809年)妻子韦丛因病去世时写了三首悼亡诗,《三遣悲怀》,其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当时元稹刚升任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员。

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

——《新唐书·百官志三》

韩愈写诗得瑟房产的时候是815年,离809年不远。他是五品大员,按开元年间的月工资比算,大概是八品官员元稹的4-5倍。元稹是十万钱,也就是100贯年薪,所以估测一下韩愈一年的俸禄大概500贯。这些年薪算多么?来看看当时的物价。

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杜佑·通典》

度量衡换算是这样的:

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三升为大升,三斗为大斗,十大斗为斛。

——《旧唐书·志第二十八·食货上》

1升米,大概1.25斤,所以1斗米就是12.5斤。如果按现在上海的米价折算:1斤大米5元,1斗米差不多要62.5元,62.5元 = 20文,1文 = 3元。倘若把这个换算比例用在绢上,那就是1匹绢630元,1匹 = 10丈 = 100尺 = 33.33米,差不多20元一米,相当于现在好一点的全棉布料。

再看看当时的请客吃饭:

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赏洽袁公地,情披乐令天。

——《骆宾王·冬日宴》

杖头钱,就是买酒钱。如果按1文 = 3元,那100文酒钱就是现在的300元,是可以让二、三个人好好撮一顿了。韩愈年薪500贯,1贯1000文,1文3元,相当于150万的年薪,在现在的中产阶级里能算中等偏上水平了。更何况韩愈除工资外,还有一大笔润笔费收入。刘禹锡称韩愈的碑志“一字之价,辇金如山”。韩愈有一篇《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明确记下了自己不敢要但人家确实给了的润笔费:“受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那时普通的母马大概5贯(相当于现在的1万5千元)左右,稍微好些的突厥马可就要10贯(相当于现在的3万元)以上了。韩愈写几篇文章可能就抵一个月的工资了,可见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性!

别看韩愈有钱,他年轻时可是很清苦的。20岁赴长安应试,屡试不中。25岁好不容易考上进士,又连着几年没有通过吏部的选拔考试。徒有功名,没有官做。35岁时终于进入官场,可长达十几年不得志。43岁的他写过一篇《送穷文》,里面的穷鬼们是这么跟韩愈说的:“吾与子居,四十年余”,“天下知子,谁过于予”。 47岁时好不容易升官发财有了房,所以一声长叹:“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然而,韩愈辛苦三十年得来的,亦不是什么豪宅。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梦回大唐》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