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不远》殷宏超
- 如果一个人主要围绕自己的人生信条,而不是为了某种表象目的去安排生活,他所追求的灵魂层次便不难触及。
- 关于游侠的臆想促使我做了一些空泛的计划,比如去西部的戈壁看看,但一直没有付诸行动。直到二十五岁,这个趋于成熟并决定命运走向的年纪。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假如现在不去践行,或许这辈子都再无可能。其结果一定会应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那句话:“有些人二十五岁就死了,直到七十五岁才被埋葬。”
- 一个人该羡慕的应是自己人生中最好的状态,而不是别人的。
- 正如叔本华所言:“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相匹配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
- 任何人都应该去努力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但这并不意味生命只应该走向精致的一面。即便精致是有品位的,但在这个时代也大都成了外衣。人们所拿来炫耀的只是精致的生活表象,穿什么、用什么、吃什么、玩什么,以显示档次和品位,精致的心灵却从不需要陪衬。
- 青海人把兰州拉面馆开遍全国,但兰州只有牛肉面,没有兰州拉面。
- 杰弗雷·乔叟曾说:“贫穷之境况,害人真不浅。”我反倒觉得年轻时的贫穷,从长远来看不失为人生乐趣。这自欺欺人的心理暗示,总是给我以莫大的安慰。
- 碌碌之辈惧怕孤独,因为孤独剥夺了他与俗世规则的联系,让他感受到了被孤立的痛苦。而特立独行的人,却可以理解孤独,拥抱孤独。那是强者的特权,是主动而非迫于无奈的选择。他尝试着割断与规则的联系,踏进未知的险境。
- “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一个人要发现他的孤独,他必须走出群众。慢慢地他会忘掉这个世界,他所有的知觉都会专注于自己,然后会有一种光明的爆发。他第一次了解到属于孤独的美与祝福、属于孤独的自由与智慧。”尼采的智慧源自孤独,后世的人正在通过践行来品味他的真理。
- 奥斯卡·王尔德说:“这个世界的悲剧有两种,一种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另一种则是得到。”欲望总是在叠加,不断得到满足,却也因此不断地产生痛苦和空虚。
- 有着无动于衷的信念,做一个商品社会里的小角色,滋养自以为是的逼格、逢人便说的愚蠢、一罐啤酒的交情和一条朋友圈的满足;计划着未来,怀疑着过去。今天,从不存在的生活中路过;明天,路过从未存在过的今天。
- 无人区不仅是地理区域,不仅是辽阔国土西部那片苍凉的大漠。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片荒芜的世界,那里也有一片无人区,会有清凉的盐碱湖,也会有狡猾的黄羊引诱你,更会有对孤独和狼的恐惧。
- 一辆摩托加满油,开足马力只需四个小时便可以穿越罗布泊,但难的是走出人生的无人区。
- 罗布泊镇是全世界最大的镇,行政面积比得上欧洲小国。没有常住人口,周边地区均为高度盐漠化盐壳,寸草不生,气候变化无常。曾经的国内第二大盐湖罗布泊干涸后,地面沉淀了大量钾盐,目前正在大力开采中。像霜一样的盐,铺了好几万平方公里,可以采上几十年。钾盐厂里有三千名流动工人,正是他们养活了一栋名叫“罗布泊商贸城”的建筑。整个小镇浓缩其中,包括两家川菜馆、三个清真饭店、一个超市、两个汽车修理铺、一个手机店,甚至还有一家足浴按摩店。
- 它单调地让人不适,又平凡地使人释然。或许波斯湾之所以没有翻滚的巨浪,是为了证明命运总是沉默着波澜不惊吧。
- 上苍把过程作为奖励,但愚蠢的人类却总是在意结局是否完美,我也不能免俗。
- 德洛丽丝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人选择看到丑恶与混乱,我选择看到美好。”一个人的西行,路过荒芜,走过战乱,客观世界的表象依旧客观。
- 凡事若有意义,应首先讲究对个人的意义。在路上的二百多个日夜,我的生活和我的世界,脱离了现实规律,它们渴望遵循更高的准则。一旦认识到我们不过活在地球的薄膜上,就不难察觉人类对自己和对世界的了解,充其量只是浮光掠影。
- 正如阿伦·瓦兹所言:“对动物来说,当下的愉悦就足以使它们快乐。但人却几乎难以满足当下的愉快,他更关心的是能否拥有幸福的未来。”这便是这个时代最为荒谬却极为盛行的普世价值——人越是期望未来的生活幸福安稳,越是不愿打破痛苦的现在,最后未来不过是另一个现在罢了。
-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远方,潜藏在世俗欲望的背后,关乎特立独行的灵魂个性和知行合一的人生信条。如果一个人敢于在生命的另一侧践行自己的信条,而不只是妥协于表象目的的生活,那么远方,一定不远。人生路上,愿我们都能不负时光,不负远方。
- 点评:看完此书,我又开始了对远方的憧憬和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