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何处炊烟
读《寻找家园》,让我想起齐邦媛的《巨流河》,都是异乡人,想起徐晓的《半生为人》,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都是时代的沙。
作者,爱看书,不爱做功课,爱画画,逃学,打架,留级,问题儿童,舷窗,离乡泪,父亲说,家里没钱,由不得你这么瞎折腾,世界不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你不学会适应世界,迟早要碰壁,父亲的话充满哲理,时代的灰尘落在一个人身上,就像一座山,会伤害一个家,他说,父亲用自己的辛勤努力换来三间两层,没住几天,父亲被打成右派,带来灾祸,一个时代会影响几代人,有些命运有偶然,不是你不努力,不是你放弃,历史最终会前进,已与你无关。
敦煌,它不可能是一个人或一个王朝的作品,只有无数人千余年间代代相继,层层累进,才有造成这样的宏构巨制的可能,敦煌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一种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有人保护,有人无意破坏,有人以此为生,有人以此为爱,变成野兽以后,生活就好起来了,人与人之间的敌意和恶意也减少了,相处也容易的多了,茫茫梦境,茫茫沙漠,人同人打交道,是凭实力,不是凭正确,人与人有时候很难做朋友,不仅因为独立,更因为人性,兽性。
迄今为止,除了宗教家,有谁敢说他知道人生的意义?只有经历困苦的人,才会思考困苦的意义,科学是知识体系,哲学是价值体系,时代潮流如江河之浊,围绕着古老的宫墙,形成无数漩涡,发出金石般炖的声响,脑子里有什么,都是从一个被压在车轮子底下的活东西的生命中生长出来的,往往车轮子才是它生长的契机,杜甫50岁左右,自称老去诗篇浑漫语,梦想着,焉得思如陶谢手,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自己的全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都为自己的选择买单,都是别人生命里的看客,爱情,都想改造对方,谁都打不到目的,最终以离婚告终,意义的追寻,大于意义本身,滔滔信息滚滚文字之中,什么都是过眼烟云,何况画展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