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催泪又治愈!这本书戳穿了大多数人不敢直面的爱与欲
最近,我们一起读完了《指匠》,很多读者都非常惊叹作者萨拉谋篇布局的能力,她把这本小说写得跌宕起伏,将人性的善恶展现地淋漓尽致。
可以说,萨拉不愧是文学评论界口中“当今活着的英语作家中最会讲故事的作家”。
看过故事内容的小伙伴肯定能体会到,《指匠》主要突出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
在萨拉的笔下,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人通常只有四个归宿——深宅,贼窝,收容所和精神病院。
无论是哪一个归宿,都令人窒息,令人绝望。
在小说中,萨拉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在苏和莫德的视角之间来回切换。这种写法让我们更加切身体会到主人公遭遇折磨时的锥心之痛。
故事中的莫德,虽然贵为千金小姐,但身陷深宅,没有自由,没有话语权,曾经连佣人都可以随意欺负她。
而苏从小在贼窝长大,幸运的是在萨克斯比大娘的庇护下成长,但幸福总是短暂的,苏本来期待能赚一笔财富,没想到,正是这一场深宅之行,苏将自己送进了疯人院,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萨克斯比大娘。
结局完全是意料之外,但这样的真相,又丝毫没有逻辑漏洞。
正如尼采所说:“人是在动物与超人之间一根绷紧的绳子,一根越过深渊的绳子。”
一旦越界,要么成英雄,要么成恶魔。而善恶、爱恨、希望与毁灭,有时就在人的一念之间。
人性、命运这些都是人类永恒讨论的话题,变化莫测,捉摸不透。
而小说主人公苏和莫德视角的来回切换,不仅让故事变得更加细腻、生动,更是让我们清晰地看出,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两个人不同的心境和态度。
苏以为莫德每夜将母亲的肖像拿出来看一眼是为了怀念她,其实莫德是在咒骂她的母亲。
苏一边在为计划顺利进行感到喜悦,一边又担心莫德受到伤害。而此刻的莫德,却在苏面前演戏,让她上钩。
所以说,永远不要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它会迷惑你,让你失去判断能力。你能看见的,或许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而已。
也永远不要只站在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换一个方向,或许答案截然不同。
更不要只陷入到自己的情绪中,也许你纠结了太多太多问题,但到头来,只感动了自己。
小说名字最初版的中文翻译叫《荆棘之城》,听起来有一种浩荡、战争、深宫的粗狂感,而《指匠》这个名字,显得更加平和、细腻,符合故事的情节发展。
看过原著小说的朋友应该记得,文中多次对手指有特殊描写。
在波镇,指匠是小偷的意思。而“小偷家族”正是擅长指尖上的活。苏虽然几乎不参与,但她也可以非常熟练地用发簪开锁。
而莫德整日带着手套,那双手保护得比脸还重要,白皙,水嫩,有光泽。这也是李先生的要求,他认为只有干净纯洁的双手,才有资格碰他的书。
李先生甚至在地上做了一个手指标记,禁止任何佣人越过它,在他眼里,佣人们的目光是肮脏的,一旦瞧见他的书的内容,就污染整本书。
而指匠的另一层含义,是关于苏与莫德的情爱,苏曾将手指伸进莫德嘴里,给她磨牙齿。两人也用手指触碰对方的身体,挑起了对彼此的欲望。
书名与内容的巧妙设计,不仅让故事染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更加凸显了作者萨拉的故事构思能力。
小说写出了很多人的命运,也让我们懂得了人性的复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惨经历与贪婪的欲望。
莫德一辈子都没有享受过自由,十一岁之前,她生活在高墙之中的疯人院,十一岁之后,被舅舅带到深宅之中软禁,每日被逼着读情色之书。
她渴望逃离,渴望自由,但真正获得自由后,她走在街上,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竟无处可去,没有一个可以让她歇脚的地方,最后只能回到贼窝。
多么讽刺,偌大的世界,竟没有一个可以让她安身的地方。
而苏无父无母,一无所有,从小就寄人篱下,一直过着贫穷的生活,她有许多小伙伴,拥有自由,却渴望财富,渴望光芒,而她的欲望,最后让自己被关进了疯人院,失去了自由。
一个深宅的富家千金,一个贼窝中长大的平凡女孩,她们互相羡慕着,算计着,最后也相爱着。
然而,她们就是一场局里的棋子,任人摆布。更可怕的是,自己一直被蒙在鼓里,连读者也被一起被迷惑。直到最后接近成功时,突然给你当头一棒,故事突然出现大反转。
萨克斯比大娘,生活在贫穷的小镇,手里照顾这几个娃娃,竟然为了一笔财富,从十七年前开始,就谋划了一个大阴谋。
永远不要轻视别人,或许你把他当螳螂,他却是背后的麻雀,正在暗暗地监视你的一举一动,等收网时,再突然一击,让你无处可逃。
故事的最后,当一切都尘埃落定,不管是财富,自由,还是其它的种种,好像都没那么重要了。
这也是一个比较耐人寻味的结局,有的人死去,有的人为自己所做的恶事付出了代价,有的人逃离,有的人回到了自己最害怕却生活了多年的深宅。
不再有算计,也不再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匆匆离去。
正如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是的,作者萨拉构造了一个命运多舛的故事,但又何尝不是在书写我们的人生呢?
年轻时,我们身上都有被禁锢的部分,也有自己的渴求与欲望,内心似火,热烈而迅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内心坦然与安定。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摆脱束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指匠》的解读到这里就都结束了,因为篇幅原因,无法将所有情节一一展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原著,以及由原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或许会获得更深的体会和感受。
下周我们将要共读的是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作品——《奥吉·马奇历险记》。
《奥吉·马奇历险记》
索尔·贝娄被称为美国当代文学的发言人,他的作品曾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小说奖,1976年他凭借《赫索格》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索尔·贝娄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作。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试图回答有关人类存在的问题,为每个存在精神危机的现代人找寻生命意义。
小说主人公马奇是来自贫民窟的犹太少年,自小起周围的各色人等都想支配他的命运。因为贫困,他从事过许多职业,但只要发现有被控制的危险,他便立即抽身走开。
那么,这个不断反抗的马奇最后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在一次又一次的历险中世界对他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期待下周的共读。
领读人:文苑,内心敏感细致的双鱼女,读别人的故事,品味自己的人生
本周我们共读的是: 英国作家罗萨拉·沃特斯的作品《指匠》。 📖
如果理解文中所说的“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离去”这句话呢?
欢迎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你的想法吧~
精彩点评:
1,解读:萨拉.沃特斯《指匠》第七章,通过作品跌宕起伏不定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善与恶的故事,让我们领略到維多利亚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作者萨拉为我们构造了一个命途多舛的故事,~结局真相完全是意料之外,却没有丝毫漏洞,写出了很多人的命运,也让我们读懂了人性的复杂,戳穿了大多数人不敢面对的爱与欲;善与恶只是一念之间,要么英雄,要么恶魔,永远不要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也永远不要只站在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因为事实会迷惑你,让你失去判断力。故事最后一切都尘埃落定,什么财富自由等都不重要了;年轻时的我们都有过自己的渴望热情的追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注重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让我们都能摆脱束缚自己的枷锁成为更好的自己。
2,永远不要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它会迷惑你,让你失去判断能力。你能看见的,或许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而已。
3,人是在动物与超人之间一根紧绷的绳子,一根越过深渊的绳子。一旦越界,要么成英雄,要么成恶魔。而善恶、爱恨、希望与毁灭,有时就在人的一念之间。
4,成绩的获得不是结局,恰恰意味着下一段努力的开始。只有那些始终渴望向着更高层攀登,并愿意为之付出的人才能够释放自身的潜力。这段一往无前的历程,就是有滋有味的人生。
5,永远不要只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它会迷惑你,让你失去判断能力,你能看见的,或许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而已。
也永远不要只站在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换一个方向,或许答案截然不同,更不要只陷入自己的情绪中,也许你纠结了太多太多问题,但到头来只感动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