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传》读后感 -是否有什么东西也是你精神上的“避难所”呢?

原文标题:比起毛姆的小说,他本人的一生更精彩!

昨天我们大致了解到黑斯廷斯这本《毛姆传》的创作亮点和现实意义,以及毛姆本人对出版传记的态度,今天我们将正式开启这本书的共读。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将一起见证毛姆早年的人生经历、原生家庭对他心理塑造的影响,他的事业与写作的关系,以及他是如何开启创作生涯的。

毛姆曾在接受采访中说,他的经历和很多现代作家的生活一样是无趣的,更是乏味的。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他90多年的生命旅途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享誉全球的作家,那些出色的短篇和长篇小说在世界各地受人推崇。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人生的枷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上已知的各种语言,销量也是数以亿计,他因此收获了不少财富。

《人生的枷锁》电影剧照

靠写作完成财富积累并不容易,也许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有人会觉得那个出手阔绰、开豪车、住别墅的毛姆,除了写作,一定还继承了不少家族的遗产吧?这才符合多情又多金的人设。

然而,事实不仅并非如此,甚至还要悲惨得多。毛姆甚至从童年开始,就没有能够体会到被爱包裹的感觉。

当然,也不能说毛姆整个童年都是坎坷和不堪的,因为父母在世时,他的日常生活情况其实是比较乐观的——

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在浪漫的法国,祖上是农民和小商人,但家里已经有三代投身法律界。

父亲罗伯特·奥尔蒙·毛姆就是一位律师,而且在三十五岁之后颇有些威望。

母亲伊迪斯出生于贵族世家,富有异国情调,是个有教养,有个性,有才智的女性。在他们婚姻生活的前七年,生活惬意而自在,甚至也曾有过奢华的挥霍。

出入乘坐的是私家马车,平日里,不是观看歌剧话剧,就是大宴宾朋。家里不仅鲜花满室,还常常摆放反季节水果。

而且,他们的很多社交活动,是围绕英国大使馆进行的。因为常年栖身于高雅社交圈,并且魅力非凡,母亲伊迪斯死后被描述为巴黎上流社会地位最高的人物之一。

在毛姆还没有出生前,父母一共生育了三个孩子,都是男孩。

最小的孩子亨利·内维尔刚过两岁,就爆发了普法战争,夫妻俩只得回到家乡英国,之后又辗转去了意大利。

大约一年后,局势日渐稳定,他们回到法国,大约两年后在英国使馆生下了第四个孩子毛姆。而毛姆也伴随父母度过了幸福的幼年。

他上走读学校,母亲在身边呵护,时常去香榭丽舍大道上玩耍,观看母亲的业余演戏活动,去母亲的朋友们家里做客,偶尔还能去度假。

毛姆五岁时,母亲再次怀孕,可惜孩子夭折,母亲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她患上了可怕的结核病,咳血痰、胸口剧痛、发高烧、汗如雨下。

小小年纪的毛姆见到母亲的次数越来越少,在八岁生日刚过六天时,母亲离世了。

三个兄长短暂的出现后,又回到英国。父亲忙碌无暇,年幼的毛姆只得独自咀嚼丧母之痛,一遍遍看着母亲的照片陷入思念。

实际上,这样的疼痛他终其一生都无法治愈,也无法真正从母亲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来。

小说《人生的枷锁》中小男孩打开衣柜寻找熟悉的香气,回味母亲在世时的美好,就是以自身丧母经历为灵感创作的。

母亲的死亡对父亲的打击同样沉重,相依为命的父子俩开始慢慢建立联系,从陌生到熟悉,渐渐有了感情。在不必上学和工作的间隙,他们彼此支撑,艰难度日。

可好景不长,在他十岁那年,父亲也永远地离开了。四兄弟被分别安排给不同的人抚养。毛姆的监护人是他那位做牧师的叔叔。

他跟随保姆来到英国,却在叔叔声称请不起保姆后,失去了与曾经生活的唯一纽带。

恐惧、孤独、失落,让他在暮年想起这段悲惨的经历时仍会“打寒战”。

人生总有许多意外,就像握在手里面的风筝突然断了线,看似不会散失的幸福亦然。那个时候的毛姆,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也因为这样,他甚至在某些时刻存在心理障碍。他在笔记本里写下的一段话可以证明这一点,他写道:他在儿时得到的爱太少了,以至于后来得到爱时竟然会觉得尴尬……

人们赞美他时,他不知道该说什么;他表露情感时,又觉得自己像个傻瓜。这几乎是毛姆一直无法摆脱的困局。

其实,叔叔婶婶待他不算太坏,但一定也算不上多好。毕竟两人呆板木讷,膝下无子,没有养育子女的经验。

正因如此,他们的行为在某些时候会被看作是苛刻,以至于毛姆感觉心上总是压了块大石头。

这样的感情后来被他写入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而直到这本书出版,年近四十岁的毛姆,才终于“从那些折磨着他的痛苦感受和悲惨回忆中走出来”。

当然,日子里也有亮色,女仆玛丽·安妮·蒂利对他照顾有加,还总代替婶婶给他讲故事。

因此,在毛姆最贴近个人经历的两部小说《人生的枷锁》和《寻欢作乐》中,善良的女性角色厨娘玛丽·安都以此人为原型。

与家庭生活相比,学校生活似乎更加不顺利,口吃、不善交际,让那时候的毛姆受尽了嘲笑和冷眼,而阅读则成了一座无形的避难所。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似乎有所改善。

在日复一日的交往中,大家发觉毛姆不是个软柿子,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讽刺的才智,总能在放大别人的弱点时引起一阵哄笑,毛姆也因此树敌不少。

好在,他成绩很好,又遇到了贵人,后来得以自由发展,没有被限制手脚。

不过,曲折是人生的常态。毛姆后来因为某位老师开始厌恶那所学校,于是选择去了海德堡留学。

他开始接触莎士比亚戏剧并且研究歌德,在阅读德国著作之外,也读了很多法国作家的书,而且尝试写作。虽然当时的第一部作品遭遇了退稿,但毛姆并没有丧失创作热情。

与此同时,他也交到了一些朋友,布鲁克斯是那时候能跟他深入交流的伙伴,后来还成为了他的第一位“爱人”,尽管懵懂,可这种感觉却被他写入了《人生的枷锁》中。

和布鲁克斯在一起时,除了交流,他们也去慕尼黑看话剧,毛姆尤其喜欢看易卜生的话剧。

《海达·高布乐》和《海尔格伦的海盗》都是那个时期他看过的作品,毛姆还在《海尔格伦的海盗》那场话剧上见到了易卜生。

后来,毛姆开始尝试把易卜生的作品译成英文,一面学习其中的技巧,一面尝试创作。此外,即将成年的他,也不得不为今后作打算。

做牧师显然不现实,有人建议他去学医,于是伦敦的圣托马斯医院医学院成了他的去处。

学校的生活看似平静,却有不少烦恼,口吃依旧带给他困扰,不过他总要顺利毕业,才能维持生计。

所以毛姆一面过着非融入的医学院生活,一面阅读英国的小说、戏剧、诗歌,以及法、俄、德、意等国家的作品自学创作。偶尔,毛姆也会研习绘画。

后来,在医院他面对病症同样没有兴趣,反而是那些来医院看病的男男女女更能吸引他。那个时期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此。

尽管戏剧创作并不顺利,几次遭遇退稿,但接受产科训练时,毛姆又萌生了撰写小说的想法。

虽然刚开始的短篇作品还是被拒,但他终于获得了一些肯定和鼓励,于是以贫民窟为背景的作品《兰贝斯的丽莎》得以着手创作,并在维多利亚女王加冕六十周年时出版,大获成功,他也因此告别了医院的职业生涯。

很快,另一部作品《一个圣徒发迹的奥秘》面世。在这期间,毛姆勤奋工作,与此同时也频繁出入各种沙龙、出门旅行,广泛搜集素材,大量产出作品。

在维多利亚在世的最后一年,毛姆又因作品《克雷杜克夫人》获得广泛赞扬,他的才华也进一步受到肯定。而毛姆自己,则准备践行一直以来“以文促剧”的设想。

作为一个弃医从文的“本能的作家”,毛姆的“以文促剧”能否成功呢?他的创作和人生又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故事呢?更多精彩,敬请期待明日的共读。

领读人:驿路奇奇,皮皮电影特约作者,简书百万专题前主编。


本周我们共读的是: 英国作家赛琳娜·黑斯廷斯的作品《毛姆传》。📖

毛姆8岁丧母、10岁丧父,口齿和学校生活让他受尽了嘲笑和冷酷,而此时,阅读成了他无形的避难所。

是否有什么东西也是你精神上的“避难所”呢?

欢迎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你的想法吧~


精彩点评:

1,解读:赛琳娜.黑斯廷斯《毛姆传》第二章,毛姆出生于中产家庭,并非一直显赫,生于贵族世家的母亲有教养,有才智~;不幸在毛姆8岁那年离世了,让毛姆终其一生都无法从丧母的阴影中走出;好景不长10岁那年毛姆唯一可以慰籍的父亲也永远地离去,父亲死后毛姆被寄养在牧师叔婶的家中,对他不好也不坏,因为毛姆生性害羞、孤僻、失落,读书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开始接触莎士比亚戏剧,研究歌德,也读了很多法国作家的书并尝试写作,虽然开始遭遇退稿,但毛姆并未丧失创作熱情,他也交了一些朋友,在深交的伙伴中布鲁克斯后来成为他第一位“爱人;”即将成年后的毛姆尤其喜欢读易卜生的作品,开始尝试把作品译成英文;之后为了生计毛姆一面过着非医院的生活,一面阅读英、俄、德、意等作家的作品,自学创作偶尔也会研习绘画;之后他的作品被相继出版,也因此告别了医院的职业生涯,很快又一部作品《一个圣德发迹的奥秘》面世,勤奋工作的毛姆频繁出入沙龙,出门旅游搜索素材~大量产出作品,又因作品《克雷杜克夫人》获得广泛赞扬!他的才华也进一步受到肯定,而毛姆自己则准备践行一直以来“以文促剧”的设想,能否成功吗?

2,毛姆的母亲伊迪斯出生于贵族世家,是个有教养,有个性,有才智的女性。父亲罗伯特·奥尔蒙·毛姆是一位律师,在三十五岁之后颇有些威望。父母一共生育了四个男孩,毛姆是最小的,出生在法国的英国使馆,他上走读学校,母亲在身边呵护,偶尔去度假。他在八岁生日刚过,母亲离世了。在他十岁那年,父亲也离世了。四兄弟被分别安排给不同的人抚养。毛姆的监护人是他那位做牧师的叔叔。叔叔婶婶待他不好也不坏,女仆玛丽·安妮·蒂利对他照顾有加,还给他讲故事。口吃、不善交际,让毛姆受尽了嘲笑和冷眼,而阅读则成了一座无形的避难所。他选择去了海德堡留学。他开始接触莎士比亚戏剧并且研究歌德,在阅读德国著作之外,也读了很多法国作家的书,而且尝试写作。毛姆开始尝试把易卜生的作品译成英文,一面学习其中的技巧,一面尝试创作。他去了伦敦的圣托马斯医学院学习。毛姆一面过着非融入的医学院生活,一面阅读英国的小说、戏剧、诗歌,以及法、俄、德、意等国家的作品自学创作。偶尔,毛姆也会研习绘画。后来,在医院他面对病症同样没有兴趣,反而是那些来医院看病的男男女女更能吸引他。那个时期的创作灵感,让他创作了《兰贝斯的丽莎》,《一个圣徒发迹的奥秘》,《克雷杜克夫人》。

3,正式开始听读《毛姆传》,一起见证毛姆早年的人生经历、原生家庭对他心理塑造的影响,他的事业与写作的关系,以及他是如何开启创作生涯的。
在毛姆看来,他自己不仅是个二流作家,而且还有一些不能被人接受的古怪行为。他甚至坦言:我试图说服自己,我是四分之三的正常,加上四分之一的不正常,其实恰恰相反。
也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死亡,不是肉体的消亡,而是被忘记;也有人说,名人要死两次,一次是肉身死亡,一次是传记出炉。
如是,毛姆应该“死”过不止两次吧?但赛琳娜·黑斯廷斯在《毛姆传》中的创作效果,似乎正好相反,她试图呈现给我们一个相对真实而立体的毛姆,经此一番,毛姆似乎不是再度死去,而是活过来了……

4,今天的共读,我们与作者一起,见证了毛姆早年的人生经历:短暂幸福的幼年,年少时父母早逝,寄养在叔婶家的生活。这样的原生家庭对他的心理塑造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痛苦的感受和回忆,在他的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和《寻欢作乐》中有相应的人物和体现。
上学因口吃和不善交际,让毛姆受尽嘲笑和冷眼,而阅读则成了一座无形的避难所。在海德堡留学时,开始接触莎士比亚戏剧并且研究歌德;大量阅读德、法名著,并尝试写作。其间,布鲁克斯成为他能深入交流的伙伴和第一位“爱人”,这种感觉被他写入了《人生的枷锁》。他喜欢易卜生的话剧,见到了易卜生,尝试翻译易卜生作品,学习技巧,尝试写作。
即将成年,毛姆选择了医学院。而医院看病的男女成了毛姆的创作灵感。以贫民窟为背景的《兰贝斯的丽莎》大获成功,他也因此告别了医院的职业生涯。
很快《一个圣徒发迹的奥秘》面世。在这期间,毛姆勤奋工作,同时也频繁出入各种沙龙、出门旅行,广泛搜集素材,大量产出作品。不久,《克雷杜克夫人》也获得广泛赞扬,他的才华进一步受到肯定。而毛姆自己,则准备践行一直以来“以文促剧”的设想。
就这样,毛姆作为一个弃医从文的“本能的作家”,真正开启了创作生涯。
毛姆的“以文促剧”能否成功?他的创作和人生又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故事?期待明天的共读。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毛姆传》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