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阅江楼

朱元璋与阅江楼
文|陈宝文

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名阁很多,不胜枚举。最为古老又有名气当属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仅唐代诗人就有崔颢、李白、王维、顾况、韩愈、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等登临黄鹤楼并写下不朽的诗句。黄鹤楼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知忧而忧,后天下知乐而乐”的名句流传千古,也把岳阳楼的美名叫响天下,妇孺皆知。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也因王勃写了《滕王阁序》而声名鹊起,尤其是“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更是千古绝唱,滕王阁也广为人知。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山西蒲州的鹳雀楼便一举成名。

 

这些楼记、阁序、诗词歌赋声扬四海,楼阁也随之名扬天下。

不知是楼阁造就了诗人,还是诗人成就了楼阁。

这些名楼名阁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古迹实物,虽经兵火毁损,但屡毁屡建,历朝历代均有修葺复建,不断扩延规模,以致变成了钢筋铁骨的仿木结构,大气磅礴,修旧如旧,古老而新颖辉煌。

我今天撰写的文章是没有楼却有记的阅江楼,几年前有幸登临,聊发几许感慨。

2016年暮春,携夫人小住金陵。

此行是黄山归来途径南京,饶有兴趣地游览“阅江楼、中山陵、玄武湖、秦淮河”等名胜古迹。

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城,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美称。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六百多年前写下两篇《阅江楼记》。

没有楼,且有记。还有人写了登阅江楼诗,诗人还是很有名气的明朝进士王守仁。更有甚者还画了阅江楼图,画家还是大名鼎鼎的唐寅。

六百多年来虽有《阅江楼记》流传于世,但因政治的、经济的种种原因终未建成,阅江楼成了历史上”有记无楼” “有诗无楼” “有画无楼”的空中楼阁。

 

当代的南京人经三年奋战,终于在2001年建成了美轮美奂的7层52米高,碧瓦朱楹,彤扉彩盈,具有鲜明古典皇家气派的阅江楼。标志着今日中国政通人和、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

登临楼台,漫步回廊,金陵古迹,一目盈然。

在欣赏美景时总有几许疑惑挥之不去。朱元璋为什么要在此处建阅江楼?什么原因没有建成?没有建造阅江楼怎么会有《阅江楼记》?登阅江楼诗文?还有阅江楼画作?而这些又出自皇帝、大臣、名人学士之手。

怎奈无中生有,岂不荒唐至极。

查阅资料,以解之谜。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称帝之前,公元1360年在卢龙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八万伏兵大败劲敌陈友谅四十万人马,为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14年后,公元1374年朱元璋再次登临卢龙山,故地重游,感慨万端,意欲在山上建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以登高望远,一目盈怀,察奸料敌,威震四方。这就是朱元璋建阅江楼的初衷。于是他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共1199个字,又令众文臣每人都要撰写一篇《阅江楼记》,其中大学士宋濂所写至为上乘,与朱元璋的《阅江楼记》一道流传于世。朱元璋在阅江楼记中阐述了建楼的缘由、功能、式样等,依据朱元璋的设想,已经动工建设,打下了地基,但又停建。原因何在?据考证:朱元璋在《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要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缓一缓。更重要原因应该是国力、财力、人力不足,当时正在修建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国力不强、经济衰弱应是主因。皇帝为避金口玉牙、一言九鼎、出尔反尔之嫌,假托上天之梦自圆其说而已。至于无楼且有记、登楼之诗文、又有画作之类存世,肯定是些阿谀奉承者的应制之作了。后来,朱元璋有篇《辟阿奉文》,专门针对《阅江楼记》事宜而言:都是”夸楼之美”、”言工已成‘’等应制、奉承文风而写。就连首推建造阅江楼的朱元璋皇帝都看不下眼了,撰文批驳,这楼只能停建……

 

现在矗立在狮子山上的阅江楼被誉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还创造几个中国之最。

阅江楼内有汉白玉碑刻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碑的背面刻的是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碑刻,被选入古文观止。

阅江楼鼎,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司母戊鼎,重四吨。鼎上刻篆字:“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汤,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这七句话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狮子山阅江楼鼎”。

还有郑和下西洋瓷壁画,这是中国最大的瓷壁画。高12.8米,宽8米。壁画后面是唐伯虎和祝枝山的作品。

“一江奔海千万里,二记呼楼六百年”。这副对联是南京阅江楼六百年风雨沧桑的真实写照。

 

千古长江浩浩汤汤,五桥飞架云起龙骧。忆明朝六百年旧事,阅江楼圆梦朱元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朱元璋与阅江楼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