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原创 小倩倩 小倩的诗与远方

蛤蟆先生生病了。

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站定了,直视他的眼睛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先生的心理咨询就这样开始了。

从开始的拒绝、难为情,到配合、主动参与,十次的面谈后,一些悄无声息的改变在蛤蟆身上发生。

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合上书给我带来的感悟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绝对影响。

从出生开始,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性格。蛤蟆先生顺从、隐忍的性格来源就是祖父和父亲的严厉和高标准。他的不自信、暴躁情绪也都是成长环境下长期压抑的反弹罢了。

蛤蟆先生与咨询师在对谈中,能意识到性格缺陷只是第一步,蛤蟆还得学会如何克服自己的性格缺陷和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个过程注定是痛苦的,能帮得上忙的是自己,也只有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因为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对于心理学爱好者来说一本不错的书,通过蛤蟆先生做心理咨询的同时,我也开始自检我的内心。书中咨询师先找到蛤蟆先生目前抑郁的原因,到回顾他的童年开始逐渐展开反思。

刚开始从人的三种状态开始,儿童状态、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

儿童状态:人的很多基本情感是与生共来的,比如快乐、悲伤、恐惧、愤怒……这些情感加在一起,构成了自然型儿童。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会成为成年后常有的感受。当父母愤怒或者很严厉时,孩子为了获得关爱就会学乖,长期下来就会用乖的外表去和父母相处,而压抑实际的情感和需求。基于父母的权威选择顺从、为了获得认可而取悦等,被影响后的状态叫适应型儿童。

父母状态:父母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不可避免的会代入父母的三观和生活态度。身边有些人相处的感觉,很像你和父母在一起时的样子。或者说,对方的行为举止很容易让你想起父母,这种人就处在父母自我状态里。

成人状态:你表现的既不会像父母,也不会像孩子,更像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这种状态就是成人自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比较理性的行事,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都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父母的声音或童年的情绪所围困。只有在成人状态里,才能更好的了解自我。

在心理学课上时,老师也有讲过这几种状态。前面两种状态,更像是活在了不用思考的剧本里,复制了以前的生活,而成人状态活出的是自己。 通过蛤蟆先生的心理咨询,我也不断反思,好在我处于成人状态里。

苍鹭为蛤蟆先生咨询中提到了人生的四种坐标:

1、我好,你不好
2、我好,你也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通过童年自检,蛤蟆先生才发现自己一直处于我不好,你好的坐标,而自己的父母处于我好,你不好的坐标,总是谴责他的做的不够好,父母冷酷的呵斥他的方式,导致他非常缺爱,他很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从而一味讨好大家。

找到了自己内心抑郁的原因,蛤蟆先生开始慢慢接纳自己的不足,不在一味讨好别人,开始做让自己开心自在的事情并且找回自信。

看似是蛤蟆先生和咨询师苍鹭之间的谈话,更像是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的问题。

我们的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所以说,无论我们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我们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

这本书是我很久之前就想看的一本书,它没有让我失望,它使我反思,值得品味的一本书。这本书它也值得有心理问题却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去看心理医生的人去看,看过后你就会有了答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