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父母的语言》

原创 小倩倩 小倩的诗与远方

在读完这本《父母的语言》后做了这本书的思维导图,此时思绪清晰,思维清晰的又牢记了一遍。

导图做了两个小时,很是佩服那位一直坚持在读书后做思维导图的小姐妹,佩服佩服。

为什么要和孩子多说话?
怎样的去和孩子多说话?

使用怎样的词汇去和孩子多说话?

忙碌的父母和孩子说的过多的话语莫过于“快一点”“好了没?”“我们要走了。”“快来吃饭了”“要睡觉了。”

细想一下,这些话语我也说的最多。
书中提出的两个案例非常让人深刻。两个同时植入人工耳蜗的儿童,一个叫扎克,一个叫米歇尔。

扎克植入人工耳蜗后,因为父母积极创造语言环境而非常成功,使得其基本和同龄孩子并无差别。而米歇尔却没有那么幸运,他植入人工耳蜗后,效果却不如扎克,原因在学习能力的差别和父母语言环境的影响,最终只能继续上特殊学校。

这就是父母语言的力量。

书中的3T原则

Tune in共情关注

Talk more充分交流

Take turns轮流谈话

还有第4个T

Turn it off 关掉电子设备

“充分交流”和“共情关注”是手牵手的好朋友。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是双向的,它并不是大人主导的单向对话。双方交谈的内容,自然也是子女关注的内容。就双向和单向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父母必须“共情关注”孩子的兴趣,然后跟孩子“充分交流”。此外,无论是父母发起的互动,还是父母正在回应孩子发起的互动,成功的关键都在于父母必须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这是“轮流谈话”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父母的语言里要少用代词。如果孩子递给你一副潦草的图画,你会有怎样的回应呢?

“我喜欢它”(不,你根本不喜欢。)

“我喜欢你的画!”(是的,你真的喜欢。)

少用代词并基于过程的称赞。

书中里说到了数学,

说到了数学的重要性和数学的性别差异。

在书里有一章节的小标题是“我讨厌数学。”

是,我也讨厌数学。

我清楚的记得我在一次考试里数学考了19分。真是难以启齿。记得无意间听到我们班有一位同学的妈妈是初三的数字老师时,我满眼崇拜和敬仰,分分钟变成了我的偶像。定找个机会向她表达我的崇拜敬仰之情,打心底里的佩服佩服。

这也是数学对于女儿的培养并不要带有性别差异之分的重要性。

就像那个小故事。

在看到一只小兔子后,通常大人会对女孩说“哇,你看小兔子可真可爱。”而对男孩则会说“那是一只小兔子。

这便是性别差异。

注重培养“成长型思维”,而避免成为“固定型思维”。细细想来,我大多数时候变成了固定型思维的父母。

读完这本书后,又第三遍的听了樊登讲的这本,确实樊登概括了本书的全部,如若不想看,那就可以多听几遍樊登讲的也不错。

推荐这本《父母的语言》

教育对我们来说从来不是可以省略,有捷径的事情,它需要你耐心的一步一步慢慢来,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大量的陪伴和积极丰富的语言。

我还缺少耐心,还是会无法控制情绪,昨日又吼了哥哥,我想更需要的是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成长。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父母的语言》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