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沈复的《浮生六记》,很为芸娘一生的命运感到悲哀,芸娘那么一个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人,最后却贫病交加,客死异乡,结局十分凄凉,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芸娘是沈复舅舅家的女儿,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喜结连理,夫唱妇随,他们志趣相投,情深意浓,芸娘是一个极其聪慧通灵有趣之人,她爱书如命,对许多诗词歌赋都有独到的见解;也喜欢游玩,曾和沈复一起女扮男装同游太湖;她心灵手巧,自制的植物屏风配上她制作的动物标本,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得到了沈复和朋友们的极力夸奖;她又是一个慷慨大方之人,当年沈复的朋友来访,她虽然自己穷困潦倒,却不惜当了自己的钗环买酒款待他们;她擅长打理家事,在父亲去世后,靠自己刺绣所得养活弱母幼弟,(由此也可见她的刺绣功夫十分到家);她还擅长烹饪,粗茶淡饭也能做得有滋有味;她的情感丰富细腻,对沈复的照顾无微不至,处处为丈夫着想,她是沈复心目中十全十美的妻子,是他的灵魂知己,沈复对她也是情深义重,追思绵长,但是这样一个几乎完美的好妻子,在生命的最后一程却贫病交加,既没有陪伴孩子们长大,也没有在老母面前尽孝,独留下丈夫沈复对墓凭吊,无限感伤,只能用回忆来追寻他们曾经幸福的过往。
掩卷长思,是什么造成了芸娘的悲惨的命运,让她堕入这样一个苦难深重的绝境?芸娘深爱自己的丈夫,因为他是一个多情的、深情的又很有才情的一个人,即使后来因为种种误解使公婆对芸娘横加指责,沈复依然极力维护自己的妻子,理解她、支持她、安慰她,人生难得这样一个知己,这也许正是芸娘为了他的幸福甘愿无私奉献自己的原因,但是芸娘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的结果却是以悲剧收场,为了做个好妻子好媳妇,她任劳任怨,处处为婆家着想,为了让丈夫高兴,竟然主动为他物色小妾,为了讨好公公,瞒着婆婆为公公挑选外室,又为了使婆婆高兴,她把自己的珠花给婆婆,让她送给未过门的弟媳做催妆礼,她还替小叔子做担保借别人的钱,…..她费尽心思讨好家里的每一个人,无非是因为他们是丈夫的亲人,但结果是她做的这些并没有换来夫家的感恩,反而被他们挑剔指责,俗话说,物极必反,太刻意的讨好,不但没有获得他人的认可,相反却招致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她懂得边界,不该自己管的一概不管,只把自己的份内事做好,哪会落得如此结局?
如果她不是对沈复爱的全力以赴,凭她自己的能力,即使不能生活得大富大贵,至少可以衣食无忧,绝不至于抛儿舍女,远走他乡,贫病交加而逝。
芸娘本可以不必生活的这么辛苦,她不是没有生存的能力,在她尚未结婚之前,就能凭一己之力养活寡母弱弟,及至成年了,心智成熟了,阅历丰富了,反而能力退化了吗?非也,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太爱沈复,爱的太执着,反而迷失了自己,为了让沈复活得潇洒,不惜牺牲了自己和两个孩子的幸福,的确她是沈复心目中的好妻子,但她绝对不是一个好母亲,两个孩子年纪尚小,就把他们抛给了别人,以致于女儿早嫁,儿子早夭,最该承担抚育责任的人,早早地奔赴黄泉,为人父母,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却没能把他们抚养长大,实在可悲,可叹,可怜!
芸娘的悲剧警示我们,把七分的爱奉献给家人就够了,留下三分爱自己吧,即使你竭尽全力,也难使所有的人都满意,人生一世,首先要做好自己,上对年迈的父母尽孝,下对幼小的孩子尽心抚育,这才是做人的本分,为人的责任!
当然,造成芸娘的悲剧,也与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旧时的女性被封建思想所禁锢,处处受限,感谢时代的发展,女性的生存空间大大提升,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过好这一生,不必看他人的脸色,也不必刻意讨好任何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凡事皆有度,沈复之类的风流才子也许可爱,但这样一个没有责任与担当,连自己的妻儿都照顾不好的人,何苦为了他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