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 草书:王昌龄《答五陵太守》

董其昌 草书:王昌龄《答五陵太守》

【释文】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款识】董其昌。

【注释】答五陵太守:告别时奉答五陵﹙今湖南常德﹚太守的诗句。仗剑:凭着手中的宝剑。微躯:卑微的身体。敢:敬,含有冒昧之意。大梁客:指战国时代魏国隐士侯赢,年七十受知于公子信陵君,奉为上宾。曾献计公子杀将军矫令出兵救赵,威震天下;侯赢则在公子到达军中的时候自杀谢罪。信陵:指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的少子,仁而下士,食客三千人,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并称战国四公子。

【简析】

  这是一篇读了令人感触良多的诗篇,诗人有志未申,竟沦落到“仗剑行千里”的境地,真是情何以堪?但还是有人会尊贤敬士,因此当五陵太守不以他的失意而轻忽他,不以他的落魄而怠慢他时,诗人心中的感动可想而知。告别时,诗人想到自己已然落魄至此,也没有什么可回报主人的礼遇之恩,因此就许下“曾为大梁客 ,不负信陵恩。”的承诺,表示感恩,那种毫无掩饰的真情流露,读来令人心酸感动不已。

  古人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为什么对“知己者”会有如此心甘情愿的允诺呢?一者理念相近,意气相投,再者没有利害纠葛冲突,三者相互尊重,坦荡无私,所以愿为对方牺牲一切,死而无怨。人在世上常为名、利、情所迷,人与人之间不是你争就是我夺,追求一己之私,在尔虞我诈之中怎能找到真诚相待的朋友?尤其在逆境中的人,更难找到知己。一旦找到知己,焉有不肝胆相照,同生共死的承诺。但是一心追求名、利、情的人在茫茫人海中是找不到知己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董其昌 草书:王昌龄《答五陵太守》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