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珺 草书: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周慧珺 草书: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释文】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款识】陈子昂诗一首,周慧珺书。

【注释】章台:即章华台,楚之章华台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离湖上。巴国: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荆门: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与长江北岸的虎牙山相望,是巴楚咽喉之地。

【简析】

  唐代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消灭了隋末的混乱状态,对外开疆拓土,威震四方,国内安定统一,经济繁荣,从而进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个时代。科举制度的确立,又为广大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辟了进入政治舞台的通道。李唐王朝和新兴的世俗地主阶级都处在上升时期。勃勃进取、积投向上的英雄主义感,成为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体现在文艺作品中,便出现了所谓“盛唐之音”。

  陈子昂这首《度荆门望楚》写于他二十一岁初次由蜀入楚之时。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故乡四川梓州射洪县,准备东入洛阳求取功名,和唐王朝一样年轻的诗人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憧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新奇之感。当他经荆门入楚时,写下了这首豪壮的五言律诗。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诗的开头连用四个地名,紧扣住诗题“度荆门”的“度”字,突出了船行的疾速。“去、下、尽、开”四个动词的连用,更使诗句具有了强烈的动感。我们仿佛看到一叶轻舟颠流而下,险峻秀美的巫峡被它远远抛在身后,小船飞驶直入楚国故地。

  五律第一联,本不须对仗,但诗人却用了“遥遥”、“望望”这个连珠对,写得轻快、流畅,兴奋喜悦之情尽在其中。船出荆门,诗人眼前一下子豁然开朗,天地似乎突然变得宽广了,两岸重崖叠嶂的巴东山峡消失了,狭窄的河流一变而为万顷汪洋。江雾迷茫,烟波浩渺。神秘的大自然的变化,使年轻的诗人惊愕、迷惘而欣喜、赞叹,引起不尽的浮想联翩。

  如果说“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是写江面景象,那么“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则是写两岸风光。极目远望,楚天辽阔。青苍苍的原野无边无际,远远地偶尔可见一两座城镇的轮廓。视野尽头,树林如带,隐隐与白云相接。千里江河平原,向初次入楚的诗人敞开了自已的胸膛,迎接着这位远道而来的蜀中才子。眺望这奇妙而美好的风光,很自然地使人想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活动过的人和事;想到当年孔夫子过楚的凄惶潦倒;想到屈原江畔行吟的悲愤抑郁;也想到项羽面对秦皇仪仗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壮语、先贤先哲们已经逝去了,—代新人又举步重来,于是诗人仰天长吟:“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狂歌客,指春秋末期楚国着名隐士陆通,字接舆。他才学很高,不肯入仕,有许多轻世蔑俗之举。这里诗人用这个典故,是用接舆的才高自负比喻自己:但今天诗人狂歌、入楚,不是为了隐居不仕,却是为了求取功名,施展抱负,风流少年的得意之情跃然纸上。倘使接舆复生,见到狂歌入楚的青年诗人,不知该作何感想?

  这首诗写得昂扬有力,气势流动。前六句写景,场面开阔;后两句写人,豪放倜傥。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与诗人神采飞扬的形象交相辉映,使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无怪有人称之为“初唐描写荆门形势的第一佳作”。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周慧珺 草书: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