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Calors.Franz《曾经是天堂的地方》
拉丁美洲总是能够给人惊奇,让人振奋,一如它充满神奇的土地和野性的原始民曾经给予过我们的。服膺于拉美文学是从一个富恩特斯的人开始的,他于1958年出版的小说《最明净的地区》除了延续魔幻般的故事情节外,更融入了狂放的语言和智慧的思辩。而经典电影《邮差》则讲述了智利人巴勃罗·聂鲁达因政治原因被迫流亡意大利卡普里岛时发生的故事。在聂鲁达之后,堪称智利文坛风云人物的或许要数Calors.Franz,他于1996年发表了《曾经是天堂的地方》,被人誉为“写得很美,是一部纯朴透明的散文式的、几乎完美无缺的作品。”它在全球如滚雪球般地发行,甚至可以同《百年孤独》分享拉美文学的荣誉。
智利,留给人们最深印象的是连绵无垠的安第斯山所构建的狭长的国土,而风云人物General Augusto Pinochet则与智利的现代历史不可分割,他的独断专行与对现代智利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功过孰轻孰重将留给史家无穷的争论。Pinochet在七十年代的政变为现代智利投下的阴影是智利小说反映的一个核心,正如Calors.Franz说:“当我们最终在智利定居下来时,很快我目睹了推翻萨尔伐多的政变。从那时起,那个被称为我的国家的国家对我来说也变得有点象外国了,已不是人们教我赞美和怀念的国家了。正是这些背井离乡的经历,使我写出了这部流亡小说。”而萨连德总统的侄女伊莎贝尔阿连德就更不用说了。Pinochet不仅对现代智利的政治经济仍然会产生影响,而且还对文学创作提供原料与素材。只是,人们可能也无法预料到,在Calors.Franz写出这部流亡小说不到三年时,Pinochet也开始了他受审与流亡的生活。
小说虚构了一个位于智利、秘鲁、厄瓜多尔三国交界处的小城伊基托斯,波涛翻滚的亚马孙河迤逦而过,茂密的热带雨林如茫茫苍海一直伸展到遥远的天际,在这曾是天堂的地方,人们过个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然而,很快这里便被阴谋所包围,天堂变成了地狱,人们嗅到的是凝固的毒品和残废的气息。于是,在这美丽的土地上演绎了一幕有声有色阴谋与爱情的人间悲喜剧。
Calors.Franz以其独特的粗犷有力的笔触和现代的写作风格创造了一部充满地域特色的小说,使人们体味到了略萨、马尔克斯、多诺索、富恩特斯、帕斯等巨匠往昔的风采,勾起人们对于“爆炸文学”无限的追忆,感受原始土地上发出的强烈震憾。“从空中凝望一座城市的愉悦是奇特的。那有如是从王国而降,我们似乎变成了天使。其实,我们是迷途的使者。我们无目的地飞行在河流上空,黄铜色的波涛汹涌的河水滚滚流向那荒凉的、圆形的天际……这座城市如果说不是由于空气的话,可说完全与世隔绝,唯有亚马孙河无精打采地、缓缓地环绕着它流淌,而污泥的冰川则凭着自己的腕力将热带雨林宽大的双腿强行分开来。”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便是小说的开始。
流亡永远是文学的主题,在荷马行吟的诗诵中人们找到了精神漂泊的始祖奥德修斯,在莎士比亚惊心动魄的悲剧中人们领阅了罗密欧、李尔王的流亡,在乔伊斯的笔下再次仿效了史诗中的流亡,在前苏联我们看到了《日瓦戈医生》、《古拉格群岛》、《文明的孩子》……Calors.Franz在“流亡”中找寻着天堂——一个精神的故乡。“小说中出现的秘鲁伊基托斯小城和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不是一个确切的地理区域,而更多地是一个精神区域。”“曾经是天堂的地方指明一个这样的逻辑:地狱即我们找寻天堂而不得的地方之遗存物。”流亡不仅是物质上的,个人身体上的位移,更是精神是的永远的流亡。——“那敢于寻找天堂的男人和女人也便是最崇高、最值得我们爱的人。”
——《曾经是天堂的地方》Calors.Franz著,译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