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忧郁》读书笔记 -溺在文字的美里

半个月前第一次翻开这本书,一下被惊艳到,忍不住在读书群和朋友圈中到处种草,想诱惑几个读者掉进这本书的坑里。

不足两百页的小书,我却看了很久。波德莱尔有一种魔力,他笔下的,无论多么滑稽,多么丑陋,多么疯狂,他都能把它们变成美写出来。几年前看他的诗集《恶之花》,就被惊艳到,然而这本散文诗在我心中的好更甚过《恶之花》。

或许与翻译有关系?我已不记得当年读过的恶之花是谁译的,这本书的译者亚丁可是法语大家,获得法国骑士勋章,他用法语写的小说《高粱红了》在法国获得大奖且已售出50万册,他同时是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然后我去网上搜,他没有译过《恶之花》,觉得有点可惜。

又想起昨天博尔赫斯说过的一句话:每个时代都在一遍又一遍地写同样的书,只是改变或加入一些细节。越来越发现,读西方文学,希腊神话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那些神如同波德莱尔的邻居,随时随地,随意地出现在他的句子里。我走马观花地看过一遍《希腊神话故事》,内容早忘得差不多了。看这本书时,经常得借助注释才能弄明白某个神是干啥的,他身上发生了什么逸事。

这本书的内容极其广博,天上人间,三教九流均被作者吸入书中。简洁的语言中有惊人的准确描写和对人性对哲理的深刻思考。

比如“人生就是一个医院,这里每个病人都被调换床位的欲望缠绕着。这一位愿意到火炉旁去呻吟,那一位觉得在窗户旁病才能治好。”中国人说“此心安处是吾家”,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这种对他乡的向往是如何产生的呢?似乎人世间极难找到一个令自己心安的地方,即使找到了,居住一段时间,在它的不足中也会生出对远方的向往来。

这本书最令我折服的还是它的美。这是一本整体都很美的书。从书的小巧身材,庄重不失美感的外衣,到书页间如垂挂流苏般的插画,文字的大小间隔,这是书美丽的外表。很多书也有这样美丽的外表——若有一个优秀的制作团队。但是很多书的文字与外表不相配。

我一向觉得,文字最吸引我的特质有三,一是美,二是力量感,三是简洁。越读越发现,美的东西,天生就有力量感,越广博的美,越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像面对浩瀚星空,一碧千里的草原,梭角分明的雪山,长了几百年的独木成林的大树。人在这样的大美面前常会陷入失语状态,除了“太美了!”,很难找到与心灵受到的冲击相匹配的词语来形容。

这本书,只有50篇散文诗,加上前言后记所有文字加起来不足10万字,字字珠玑。唐诗说“大珠小珠落玉盘”,一个个文字组合成的句子,像一串串珍珠项链,美得闪闪发光。

他写月亮:于是,她轻柔地走下云雾的阶梯,悄悄地穿过了玻璃。接着她怀着母亲般的温暖扑在你身上,并把她的颜色洒在你脸上。这让我想起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他写美人:她生得异常美丽,使周围的气氛充满理想。雷蒙德·钱德勒受了他的影响吧,《漫长的告别》中,最美的美人就是这样出场的:就在这时,一个美梦走进酒吧。

他写街上偶遇的一个衣冠楚楚的人:只见他戴着手套,油头粉面,紧紧地系着领带,把自己封闭在一套崭新的衣服之中。

我沉溺在这种文字的美中不可自拔,这美的密度又如此高,就像很浓的奶油或者融化的巧克力,它在流淌时,把我的心也变成了它的一部分。

不仅是美的事物写得美,连丑的,厌恶的也写得那么美,这简直是一种特异功能。我们平常写厌恶的丑陋的,会把它写得面目可憎,让读者产生共鸣:太讨厌了,太可恶了!波德莱尔却没这么做,他具备在一切事物中提练出美的天赋。

共读群里精通法语的姐姐说,波德莱尔是法国的李白。李白!这可是中国人的全民偶像啊,我决定过段时间把《恶之花》重读一遍。

小草在长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巴黎的忧郁》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