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 - 文化研究
《咖啡馆的文化史》,马克曼·艾利斯著。“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说这话的巴尔扎克一生喝下5万杯咖啡,没有咖啡就不能工作。咖啡馆总跟知识分子脱不了干系,语言学家塞缪尔·约翰逊甚至说,咖啡馆是一种思想,一种生活方...
《咖啡馆的文化史》,马克曼·艾利斯著。“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说这话的巴尔扎克一生喝下5万杯咖啡,没有咖啡就不能工作。咖啡馆总跟知识分子脱不了干系,语言学家塞缪尔·约翰逊甚至说,咖啡馆是一种思想,一种生活方...
《村上广播》,村上春树著。村上说,所谓小说家,大概可以定义为“对奇奇怪怪(或说没有用的)事情念念不忘的人类”。他自己就是如此,上世纪70年代妇解运动分子烧胸罩,他纠结到底烧的是旧胸罩还是新胸罩,还有,为什么只烧胸罩不烧同样有束缚作用的紧身裤...
《香港电影血与骨》,汤桢兆著。现在三十岁上下的人,谁的记忆里没有几部港片?吴宇森的白鸽小马哥的风衣墨镜加牙签,还有尹天仇那句“我只是一个演员”……台湾出版人詹宏志说他那一代的台湾读书人欠香港一份情,因为香港是“一副我们借以张望世界的望远镜”...
《香港电影夜与雾》,汤祯兆著。给本书写序的香港影评人司徒说,汤祯兆之前写过一本《香港电影肉与骨》,现在写了一本《香港电影夜与雾》,将来再来一本《香港电影爱与诚》,那就美妙非常了。以汤祯兆对香港以及香港电影的热爱(粤语说法是“有火”),继续写...
《老女孩》,柏邦妮著。“这绝不是最好的城市。这也绝对不是最好的生活。但是,在眼下,这却是我们能看到的唯一的生活。所以,这也几乎就是最好的了。”柏邦妮,本名张珊珊,是的,她的笔名来自《邦妮和克莱德》。她说梦想不是一个目标,是一种气质。“我是一...
《叫魂》,孔飞力著。“1768年,中国悲剧性近代的前夜。某种带有预示性质的惊颤蔓延于中国社会:一个幽灵—— 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在华夏大地上盘桓。”孔飞力从所谓康乾盛世挖出这一段历史进行解读,在这场大恐慌中,最可怕的是民众的歇斯底里。...
既然昨晚看了《叫魂》,那么今晚可以看看《皇帝与秀才》,史景迁著。勾沉雍正朝的曾静案,往大说是剖析皇权与文人悲剧,往小说是解析中国式传播和宣传的效用。“皇帝以为,将诽谤公之于天下,就能谣言自灭……可惜,他的子民只记住了流言蜚语,早将这皇帝的恳...
《龙枪编年史》,马格丽特·魏丝、崔西·西克曼著。来吧,英雄,请进入克莱恩的世界。克莱恩的世界一样充满了冲突、歧视以及不平等,投身其中的人们决定反抗,Fighting!就像HP中呆萌的罗恩也有人爱,“龙枪”中最令人难忘的,可能不是领袖人物坦尼...
《科技想要什么》,凯文·凯利著。科技是个生命体,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就像KK今天在北京举的例子:60亿人同时使用带宽,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生物体。他批判卡钦斯基的反科技论,对选择性接受科技的阿米什人则表示赞赏。“对于个人来说,关键的是选择...
《金庸政治学 》,叶克飞著。叶克飞说自己是“以牵强附会为己任的人”,就连读《男人装》都能读出一堆道理。更何况是金庸!除了快意恩仇,他还看出了江湖的潜规则:郭靖是史上最强投资者,像滚雪球一样积累政治资本和人脉;洪七公不是个好领导,玩消失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