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周的首次“封箱”阅读活动完满完成。所有的书友都在规定时间内阅读了指定书籍的英文或中文版(或两者),并完成了14篇独立书评/读后感。我们将通过公众号为大家完整的呈现这些文字,为大家还原“箱子里的故事”。
本次指定书目是美籍华裔女作家Celeste Ng的与2015年出版的畅销小说”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中文译名《无声告白》。作品探讨了家庭、爱情、子女教育、代际冲突、文化冲突等等华人群体尤为关注的话题,一出版便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和讨论热度。
下面的书评来自书友@yitian,也是本次封箱阅读活动,“箱内”票选获票最高的书评。@yitian 将获得书社提供的 $15 Indigo Card 一张。
图片
yitian, 女,80后。已成家未当妈。
不是“书评”,仅一点读后感。
=== 先说说Marilyn 和 Lydia的母女线===
看到“大和解”的结尾,不禁鼻酸,眼角湿润。对Marilyn和James来说这难道不是个“好”的结局麼?此生最大的心结松开,最隐秘的执着像突然暴露在阳光里,化成雾气消散。。。生命的突然成长往往伴随着人生的巨变,或者说,是一种代价,但这样的代价总让人觉得太大,太突然,太不必要,所以悲伤不已。
“每个女儿都最终变的像她的母亲,这是她的悲剧所在”,王尔德的这句“戏言”正是Marilyn残酷的写照。她不想变的像她母亲那樣。她表现的”自我”和”女权”,她所追求的”與眾不同”,她那些极端的勇气和努力,都源自這个信念,因此也终是“假象”。年轻时叛逆,人总会为了对抗而对抗,为了证明别人是错的而做我们本不会做的事。而Marilyn却拿出了她的整个人生来持续这种对抗,并告诉自己,对抗即捍卫。放弃对抗,是承认失败,放弃捍卫,则是否定意义。可怜的Marilyn 將這種“战争”意识帶進了婚姻与家庭,隱隱的,頑固的抵抗著母亲在婚礼下的“诅咒”。这诅咒一直都在,而母親的過世使這個詛咒突然幻化成一個獰笑的惡魔,一下把Marilyn 的生活變成了真的戰爭。
如果說Marilyn的執念撐起了整個故事情感上的合理性,那麼她八年前的出走則是整個故事邏輯合理性的關鍵。Lydia的死,表面原因指向母親長年寄望女儿”成功”和”優秀”,完成其未能完成的心愿而施與的壓力,但是Lydia從來沒有與母親產生正面的衝突,Marilyn也不似虎媽形象。Lydia没有向母亲明确过自己的喜恶,她把自己私人空间的支配权也让给了母亲,她甚至不用日记宣泄。Lydia的被動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即使放在70年代。而我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母亲八年前的出走使Lydia感覺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有了条件(condition),同时又接受了这种爱的形式。
“无条件的爱”(Non-conational love) 往往用來形容父母之愛。但爱的表达有时候和父母表现出的喜恶交织在一起,就会容易推导出“爱的条件”来,比如“我表现好时母亲更爱我”,“母亲高兴时更爱我”。而这种推导走向极端,就可能变成“如果我表现不好,母亲就会不爱我甚至离开我。” 这种带着威胁意味的有条件之爱绝不是Marilyn有意表现的,而是出走事件强烈的后坐力。也正因为她的不察觉,没有给予孩子适当的足够的抚慰,反而在日常对Lydia的反应中延续和加强了这种后坐力。而Lydia似乎也接受了这种爱的形式,并向母亲报以这种爱:我不能让母亲失望,因为我爱她。
也许是作者的一份不忍,Lydia这个人物有點“扁平”,以至于我对Marilyn 的悲哀和同情几乎要超过对Lydia的。我只知道她不喜歡什麼,她的痛苦掙扎的來源,她想要擺脫的東西,但是我不知道她真正的渴望,喜好和慕求。我多希望她可以更鲜活一点!希望她存在!但是她只活在大家的记忆里,以一种不完全是她的样子,隐形的,破碎的存在。。。但她的死是属于她的,是浓墨重彩的,是她存在的证据。走向湖心的她,向过去的自己“宣战”,“出走”现在的生活,决绝,自我。哦,那不正是Marilyn的影子么?
====理性的分割線====
小說討論的主題很豐富,結構紮實,用文標準。Marilyn 和Lydia 的母女線我覺得寫的最著力,最感染我。說些略有不足的地方:人物和時代背景的貼合可以更自然,雖然可以看出作者已經很努力的在嘗試。其次,出走事件是邏輯上的關鍵,雖然處理得很好,但是僅這一個轉折的張力好像不太夠。最後,和Marilyn的刻畫相比,James和Nath的形象稍显刻板,尤其是James。考虑华裔作家创造的华人人物很可能被过度解读,我很希望James这个人物能更立体一些。
====準備提問====
“原生家庭”,”代際傳遞”。。。這些一本正經的詞這幾年變成了高頻詞匯,我相信華人對這些詞有一種非常豐富的个性化的解读。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很大,也會像某種基因一樣在家族中延續。但我本人不相信也反對原生家庭”決定論”。因為抱持這種”決定論”本身就妨礙了我們去體會,認識和反思原生家庭的影響,而我們不能深刻完整的認識這種影響,又怎能輕言”決定”?這個故事看似是伤害代際傳遞的一個例證,但它的結尾是有希望的。那就是與我们愛的人溝通。說出來,不回避,不放大,拒絕隱密,拒絕愛的胁迫。
說出來,遮天巨物可能是你眼裡的一粒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