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书评(3)

历时两周的首次“封箱”阅读活动完满完成。所有的书友都在规定时间内阅读了指定书籍的英文或中文版(或两者),并完成了14篇独立书评/读后感。我们将通过公众号为大家完整的呈现这些文字,为大家还原“箱子里的故事”。

本次指定书目是美籍华裔女作家Celeste Ng的与2015年出版的畅销小说”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中文译名《无声告白》。作品探讨了家庭、爱情、子女教育、代际冲突、文化冲突等等华人群体尤为关注的话题,一出版便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和讨论热度。

下面的两篇书评由书友@房子下的宝贝们 和@张三儿娶媳妇儿啦 提供。一个是三个孩子的妈,一个是两个娃的爸,他们的生活体验会给他们带来别样的感触吗?
图片
房子下的宝贝们,女,高科技上市公司办公室经理。和故事中的家庭一样,我也有三个孩子。
Lydia死了。我透不过气来。静默注视着Marilyn和James茫然地,无措地甚至极尽绝望地寻找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我透不过气来。 Marilyn和James,在截然不同家庭环境下长大。他们,是有爱的。我这样想着。因着对方身上有着自己对本身的期许,他们终于携手走入婚姻。Marilyn,追寻与众不同甚至卓尔不凡。她的所处年代和生活环境,却丝毫没有给与她这样的机会,无论她学业曾经如何优秀,又无论她婚后曾经如何挣扎取舍,最终,她只能别无选择地回归家庭。相夫教子,是她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轨迹。她在年轻岁月中把这份“独一无二”托许了与众不同的丈夫,而在步入中年时,逐渐把对自己的期望完全地投影在了第二个孩子Lydia身上,或许,是因为只有Lydia继承了她的眼睛颜色。James,渴望寻寻常常享受日常生活。他曾经是出类拔萃的,然而,因为肤色和种族,他又不可避免地被排挤在主流之外。James如此寻求认同和周遭的肯定,甚至在Lydia失踪后,他交给警方的照片,也是反复斟酌后Lydia开心平和的笑脸。和Marilyn的婚姻,是James以为的融合愿望的达成。事与愿违,异族通婚没有让James融入平常小镇生活,反而带来了三个边缘化的混血孩子:Nath,Lydia和Hanna.

告白的方式有数种,幽默、激昂、温柔、含蓄。而Lydia以沉默,以生命,向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手足,最终告白。童年时不知所措地面对母亲的离家出走,小小的Lydia以为是自己的过错。她暗自许诺,只要母亲能重新回到家庭,她愿意竭尽所能讨取母亲的欢心和停留。Lydia小心翼翼地成长着。父母对Lydia的双重期许,逐渐让她透不过气来,她修改考卷成绩,她佯装对学业的抱负,她持着拨号音的电话听筒对着假象的朋友喜怒哀乐。唯有哥哥Nath,能够感同身受,给与她适时的鼓励和同情。Lydia内心深处,怀念依恋童年那个烦热的夏日,哥哥伸手从湖水中拉住了她解救了她。而今夏日再次将至,哥哥最终将远走家乡,迎接他自己的独立的生活。父母明显的偏爱及兄妹间的误会,让兄妹之情渐行渐远。小镇男孩Jack给她带来了快乐让她青春的夏日过得精彩,然而Jack原本对Nath的同性之迷恋才接近Lydia的真相成为她生命最后重重的一击。作者描写出的那一夜,Lydia好像只是下决心告别过往展开新生。仿佛纵身一跃,再拼尽自己全力抵达岸边,便是馈与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然而,她明白,我们也明白,以社会的大环境,以家庭的小环境,最爱的兄长的远走求学,父母的双重压力,同学的孤立,心仪男孩的“移情别恋”,Lydia身边的这一切都不会改变。没有重生,于是,她选择了绝望的告别。所有的所有,都似Lydia投入的温柔荡漾的湖水,在夜色掩映之下,在平静和沉默中溺死了女孩所有关于生的希望。 尽管Lydia在开篇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死去了。全书却浓浓着墨在这个敏感讷言的女孩身上。对Lydia死因的探索,如同拨开一颗饱满的洋葱。一层又一层,将大时代小家庭的背景和过程剥离呈现,使人顿感压抑辛酸。

如同Marilyn和James一样,作者把长子Nath和幼女Hanna忽略了,遗忘了,以致描写极为吝惜笔墨。我多么渴望了解他们多一点。我只能凭借自己作为母亲的本能和人生阅历依稀揣测出来这两个孩子的成长史和性格。Nath,逃离,唯有逃离。他是个优秀的孩子。然而,他是孤独的,如同他父亲James的童年一样。没有朋友,也未被自己的父母重视。虽然身为长子,他却未被父母投射出各种人生期许。或许这是种不幸,父母的淡然和冷落,他无处诉说自己在夹缝中成长的困惑和委屈。他渴望父母的赞美,也嫉妒妹妹获得的关注。亦或,这也是种幸福。他不需要消化父母的彼此矛盾的为人处世之道,也不必特意迎合父母的喜好而泯灭了自己的追求。他已展翅,远离家庭,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只是,我忧虑着,童年时期父母之爱的缺失,少年时期同胞手足的溺亡,会对他未来的人生有如何负面的影响。Hanna,是在角落中长大的孩子。她从未获得任何聚焦或者关注。她渴望父母的关怀和手足的友爱。她观察着周围人的举动,体会着他们的情感,为自己获得的小小的肯定而幸福。几个孩子中,我反而觉得她是最有可能健康成长的。她好像山崖上顽强开放的小花,因为默默地在角落之中,反而躲过了恶劣的天气,避过了寻食的鸟兽,且终将会开出美丽的绚烂。

故事结束了。至于和本族裔的姑娘展开婚外情的James,他或是寻求另一种认可,或者也只是中年男子危机感作祟。摒弃掉荷尔蒙的挑衅,最终回归家庭,也是众多小说喜闻乐见的结局。而沉默徘徊的Marilyn,唯愿她重拾母亲留给她那部菜谱,在余生享受身为母亲和妻子的乐趣。Lydia以死亡掩盖了所有的不平和挣扎。作者无解,只有在探索之前与探索之后以死亡作为处理所有矛盾的终结点。对此,我颇为不忿且无奈。为人父母,需要多一份担当。所谓“原生家庭”的伤害,所谓社会夹缝,不过是为自己失败的人生添上一抹无谓的注解。

问题:
你是家里的第几个孩子,你觉得出生的顺序对你的性格有影响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影响?

图片
我叫张三儿,娶了媳妇是一个事实,工科博士在读,没事喜欢瞎琢磨事儿,以下是我的书评。
《无声告白》,开篇第一句话:“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我的头脑一瞬间沉浸在了深暗的湖底,屏着呼吸审视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在一层层人际关系网中,作者就好像一位冷静的侦探,把一层层错综交织的情感剥离出来给读者看,却又让作为读者的我,深深的陷入这些情感中不能自拔:少数族裔、异族婚姻、家庭教育、社会偏见、同龄压力、同性恋爱,等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却又被真实的人们或有或无避免谈论的话题,在这本小说里进行了一次太过真实的虚拟实验。在这场实验中,我想从家庭角度谈三方面:
============
家庭中的夫妻:
詹姆斯和玛丽琳的婚姻,在我看来是一个多么浪漫的结合:年轻有为的哈佛教授,充满活力的女大学生,冲破种族的隔阂,互相欣赏,最终结合,移居到安逸的小镇子,过着暖洋洋的生活。这本书本可以成为一部励志言情小说的。婚姻恐怕就是这样,无论在外人看来多么光鲜,内里的生活却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恨作者,生生的扒开了美丽的外壳:一位极度想要融入人群,却因自己是黄皮肤而难以达成目标的丈夫,和一位极度想要特立独行有所作为,却被家庭生活所累的妻子。贯穿书始终的,也是贯穿二人婚姻始终的,是詹姆斯的自卑,还有玛丽琳的自傲。丈夫的华裔身份和他所代表的典型的亚文化成长经历,有时代的烙印(美国5、60年代社会对少数族裔的排除),有生活环境下的人际压力(小镇子只有他们一家是混血,主流是白人家庭)。妻子玛丽琳成长在单亲家庭,强硬的母亲并不祝福她们的婚姻,自从她们结合,实际就断了来往的这位母亲,她喋喋不休的话语却成为了玛丽琳的生活准则:“妻子在家一定要无所不能。”一个想要与众相同,一个想要与众不同,这却不是小说的最强冲突点,最强的那点被作者加载到了两人的女儿莉迪亚身上:爸爸病态般的要她参加PARTY融入人群,母亲同样病态地要她远离社交,努力攻克学业难题以求高人一等。夫妻俩都把自己牢牢的锁在了人际关系这张大网下——求同与求不同,二人都过分在乎了别人的评价,一个家庭下两个背道而驰的愿望却加载到了同一个孩子身上,难以调和。马克思说“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兰德却说“人是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给揉成一团,再扔到垃圾桶里去的骄傲而已。”如果二人有了兰德的洒脱,莉迪亚是不是就不必沉在冰冷的湖底呢?
============
家庭中的子女:
女儿莉迪亚是家中关注的焦点,因为她长得最像白人母亲,其他两个孩子长得像华裔父亲,父母把自己的无法实现的愿望都加在了她的身上,然而她的内心却在尽全力满足父母的时候彻底分裂了。儿子內斯沉迷于科学探索,不善言辞,内心却充满了对妹妹莉迪亚的愧疚,认为自己对妹妹的死负有极大的责任。小女儿汉娜在家中最不受关注,导致了她性格上的种种缺陷,比如为了得到关注,曲意逢迎,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小说中描写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和三个子女间的感情,对身为人父的我不啻为一种警示:父母要与孩子们及时沟通,要创造家庭所有成员之间的对称沟通,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子女。
============
当家庭遇到危机:
有些小说,会把悲剧产生的根源归结为一点,或者类型化,从而好着力攻击这一点。这样难免会产生偏激的结论。这本小说没有这样,作者探讨了多方面的原因:中西文化差异,每个家庭成员性格的弱点,来自社会的压力,等等。从作者设置的情节和她的文字间,我体会到她是多么的渴望家庭成员间的平等沟通:每个角色都在隐藏自己最深的恐惧,这些恐惧无法向至亲开口,莉迪亚选择了自杀,内斯选择了沉默,汉娜产生了性格扭曲,父亲选择了出轨,母亲选择了离家出走。如果一个家庭有良好的沟通习惯,我想这些悲剧全都可以避免,当家庭遇到危机,更需要向家庭内部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急匆匆地去怨天尤人或者干些傻事。

问题:

角色转换,如果你是男生,请站在玛丽琳的角度,谈一谈发现丈夫出轨你怎么办?如果你是女生,请站在詹姆斯的角度,谈谈你怎么处理妻子离家出走这个事件?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无声告白·书评(3)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