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周的首次“封箱”阅读活动完满完成。所有的书友都在规定时间内阅读了指定书籍的英文或中文版(或两者),并完成了14篇独立书评/读后感。我们将通过公众号为大家完整的呈现这些文字,为大家还原“箱子里的故事”。
本次指定书目是美籍华裔女作家Celeste Ng的与2015年出版的畅销小说”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中文译名《无声告白》。作品探讨了家庭、爱情、子女教育、代际冲突、文化冲突等等华人群体尤为关注的话题,一出版便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和讨论热度。
下面的四篇书评分别书社的三位“文艺女青年” @Mia @MichelleS @莘琪 和 @无签无卦 大叔 提供。
Mia:本人一伪文艺女青年,因为我也是家里的大女儿以前也曾经历过一样的期待,一样的压力。
《无声告白》总共12个章节,前10章压抑的我喘不过气来,看完最后一句话,我才能稍稍释怀。不过我还是不喜欢这个结局。讲述的是七几年,一个混血家庭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有代表性,不只是在美国,甚至在中国,任何一个华裔家庭都有可能发生的事情。父母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够圆了他们想做而未做的梦,弥补他们曾经的缺陷,他们希望孩子可以比他们活的更好,却忽略了孩子本身的真正意愿。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希望得到父母的爱,于是就算自己不喜欢,就算自己做不到,哪怕撒谎也不愿告诉父母实情,害怕父母的责怪,害怕父母会不再爱自己了。父母的期望像雪片一样从天而降,没完没了,压得喘不过气来。只有哥哥的爱,哥哥的陪伴可以让他缓解,哪怕哥哥把她推下水,她也不怪他,反而觉得是一种释怀。哥哥是她在这个家,甚至整个世界上的唯一守护神。她无比的信任着哥哥,她知道,只要伸出手说,别要我沉下去,哥哥就一定会拉住她的手,不让她下沉。直到有一天,哥哥长大了,哥哥有了自己更为重要的事情,不得不离开,妹妹的天都塌了。她再没有可信任的人,她的整个世界都变样了,当她再次下沉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再拉住她。
我能明白妹妹那种绝望的心情。最后妹妹想重新开始,她想放哥哥走,她想靠自己的实力去生活,不过由于自己真的不会游泳,结果还是像一个琥珀里的虫子一样,永久的沉入了湖底。(说点题外的,我真的很讨厌琥珀,一个虫子,误以为树脂是蜂蜜就钻了过去,结果就被树脂捉住,任凭虫子怎么挣扎都逃不脱,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受,记得小学课本里还学过这一课,我真不知道为什么还会有人喜欢保存他们)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也在水里找寻着,或许我会游到对岸,或许我会沉入海底,我不清楚,但是我会一直努力的游着。
MichelleS,学生,商科即将毕业。
跟很多人一样,我通篇几乎都是压抑着读完。到最后虽然有缓解,但感觉所谓的“救赎”来的安排的有些太轻率。失去了最心爱的女儿,丈夫偷情被妻子知道,大儿子又马上要离开家,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感觉这个家庭离万劫不复只差一步,却在几页纸之间就峰回路转,有点读童话的意思。
詹姆斯和玛丽琳毫无疑问是相爱的,但是他们相互吸引的点,却是对方自己最不愿接纳自己的部分:詹姆斯不喜欢自己的“不同”,玛丽琳却最最“不甘平凡”。结婚十几年,却连对方内心最深层次的需求都没有搞清楚,夫妻之间实在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又或者,现实的婚姻往往是这样?囿于一日三餐,鸡毛蒜皮,根本无暇做深层次的交流? 被逼得喘不过气的三个孩子,尤其是莉迪亚,他们也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在父母面前,是天然的弱势。孩子们渴望父母的爱,得不到的时候就会相方法讨好他们,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又有多少人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丢失了真正的自己?我困惑的是,当莉迪亚解开小船的缆绳时,她是否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她已经做好赴死的决心还是她找寻救赎的方法? 不禁想到“被嫌弃的松子”,莉迪亚即使不葬身湖底,是否将来的人生也会是一样惨淡?但是又很难去怪责父母们,他们无疑是爱孩子的,可惜做家长没有岗前培训,很多时候造成伤害却不自知。 读的时候,通篇都是感情都是被作者牵引着。叙事的顺序太游刃有余,文字又十分沉稳有力,很难相信这是她的处女作。
问题:
家庭成员间,该如何有效的沟通,才能将爱造成的伤害最小化?
莘琪的工作:知识产权领域。
阅读方向:乱看。
《无声告白》以家庭生活为背景,故事情节围绕迪莉亚在父母的高期望下长大,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一直压抑自身,终于不堪重负爆发最后自杀展开。在迪莉亚死后,一直让她按照自己意愿学习和生活的母亲由愤怒、报复转为反思。迪莉亚的母亲最后才明白自己女儿对医生职业并不感兴趣,女儿所顺从的一切只不过只怕失去她。跳出故事本身,其实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生活中出现,所谓我希望你成为—;所谓这样是为了你好;所谓别人家的孩子;所谓别人家的父母– 我们总是容易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想让他人朝自己期待的方向努力,想让他人用自己期待的方式对待自己— 嗯,我总是在很多时候用我希望你,在极少数时间用我希望自己。
问题:
迪莉亚最后用极端的方式来解脱,但是又有什么事情值得放弃生命来认怂呢? 我们终其一生为之努力的是成为他人想要成为的人还是只要跟自己和平相处?还是可以权衡折中,这个平衡,需要做什么?
无签无卦:我是一名小店主
阅读这个无声告白以后,觉得有必要写一点:可能因为整个小镇没有其他亚洲族裔,而亚裔本身自带的自卑感可能导致他们对随处可见的玩笑认为是欺凌,进而进一步感觉自卑或者封闭自己 亚裔父母亲对小孩的不同期望值,直接影响小孩精神上的压力,对内斯以及莉迪亚的不同要求,缺乏沟通和鼓励,并且把自身达不到的期望,转移到下一辈来要求达到因此造成家庭关系紧张,是亚裔群体的普遍现象,而这样的压力使得小孩不得不接受来自家庭的压力,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职业甚至婚姻对象等等 玛丽琳离家出走之前没有想到过对小孩的精神打击,而做父亲的可能因为没有照顾家庭的习惯而对小孩照顾不周,这7个星期对小孩的影响尤其巨大,因为缺少习惯性的食物和感情交流,父亲的暴躁脾气对小孩的惊吓,影响了女儿对男性的认识,并且按照中国男人的沉默习惯,没有语言交流和情感安慰,因此虽在一个屋檐下,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缺乏生活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