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三十七岁的我那时坐在波音747客机的座位上。庞大的机体穿过厚重的雨云,俯身向汉堡机场降落。”
此时,刚合上《挪威的森林》的我,也坐在波音737客机的座位上。广播传来流量限制等待塔台起飞指令的”抱歉通知”,旁边的陌生乘客似乎在谈着很重要的生意,我塞上耳机,开始播放原著中提到的一首又一首曲子。
渡边的回忆从一趟”头痛欲裂”的长途飞行开始,我的思绪也在窄窄的机舱空间里蔓延开来。
02
如果时光退回到十几二十岁时的我,大概也是会疯狂喜欢上挪威的森林中的爱情故事吧。
村上春树细腻的文字,让人仿佛置身书中那些清新宁静的场景,渡边和直子一前一后漫无目的地穿梭在东京一条又一条街道,直子温柔的长发别在各种各样的发夹上;穿过层层森林才能抵达的与世隔绝的”阿美寮”里,吃着水灵灵的葡萄,听玲子弹着动人心弦的吉他;小林书店的平台上,渡边和绿子两个人边看熊熊燃烧的大火边喝酒。
在那个只能靠书信沟通的年代,夜晚伸手就能触碰到漫天的星空,风很静,远山的轮廓疏离而清晰,空气里都是爱情的暧昧和青春无处安放的荷尔蒙气息。纯情、简单、冲动、忧郁…多美好又让人怀念的青春。
可惜,少时忧郁又多愁善感的我,却未曾读过这篇文青”鼻祖”的经典之作。以至于当自诩看破红尘而立之年的我读完这本书,触动更深的却是故事的另外一面。
03
挪威的森林中,除了渡边和直子、绿子纠结复杂的爱情主线之外,描述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死亡。
渡边人生中第一次受到最大冲击的死亡,是他的好友”木月”。”头脑机敏,谈吐潇洒”的木月,不知为何全心全意地跟渡边成为朋友。然而在和渡边打完台球之后一个夜晚,木月在自家车库结束了生命。木月的死对渡边的影响之深远,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察觉。因为随后的整个故事中,时不时就会蹦出木月–学校发生罢工后又复课的不满,会想着跟木月抱怨;两年多不打桌球,就是因为害怕会想起木月死的那天;遇到成绩优异、气质非凡、风度潇洒的永泽也不自觉和木月对比:”这人实在是不能像木月一般交心的”…
“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
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在木月死的那晚,渡边内心的人生信念颠覆性地改变: “在活得好端端的青春时代,居然凡事都以死为轴心旋转不休”。
第二次提到死,是在”小林书店”的屋顶,渡边和绿子坐在天台喝啤酒若无其事的看着就发生在旁的火灾。面对极可能转向吞噬他们的火苗,绿子淡淡地说起自己死于大病一场受尽折磨的母亲和亲戚们。
“要费很长很长时间才能咽下那口气,捱到最后连是死是活都闹不清了,意识到的只是痛苦。”里里外外照顾着重病的家人、小书店和自己的绿子子,乐观而坚强地面对着至亲的相继离世,在葬礼上却累得眼泪都流不出来。
“我所害怕的,是这种方式的死。死的阴影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等察觉到的时候,已经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了。那样子,连周围人都觉得我与其说是生者,倒不如说是死者。”
看多了被病痛折磨的亲人,绿子更早地完成了自我认知和救赎,一直以来她也是最清醒的那一个。
接着,死亡接踵而至–遭受脑瘤折磨的绿子父亲,在弥留之际和渡边的短暂相处,使后者更直接地感知到疾病缠身给人带来的痛苦:”从他身上,几乎看不到生命力的跃动,有的不过是垂危的生命的蛛丝马迹而已,就像一座破旧的房屋-一座搬出所有家具、卸下所有拉门隔扇而只等拆毁的房屋”。直子那位”在任何方面都可以拿到第一,差不多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自己一手处理”的优秀姐姐,却也看似没由来地在十七岁的一个傍晚,在房间里自缢而亡。就连渡边”少年时代的憧憬”般存在着的完美恋人初美,一心一意地喜欢着到处寻花问柳、只爱自己的永泽,也在嫁作他人妇两年后割腕自尽。每当听到或目睹这些身边人死亡,都让渡边感到仿若陷入泥沼的迷茫。
最后,是直子的死。
被精神疾病折磨的直子,始终无法找到自己合理存在的方式,哪怕是有爱她的木月和渡边陪伴着,哪怕在安静的小木屋里日夜被玲子悉心照料着,她的病情还是愈加恶化,姐姐和青梅竹马恋人的去世给她带来的精神创伤,永远挥之不去,想逃离却又逃不出。
得知直子的死,渡边直接彻底精神崩溃,在新宿站随意踏上一趟列车,不知道去哪儿也不知道要干什么,一个人流浪了一个多月,黑瘦的不成人形。无法接受直子自杀事实的渡边,在北海岸度日如年思念着直子的不眠之夜,终于大彻大悟:
“直子的死让我明白:无论熟知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意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再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软弱无力。”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把这本当作青春读物消遣的我,以为自己不再矫揉造作地为曲折悲凉的爱情感动落泪,没想却被这段写实的升华感动得一塌糊涂。
04
孤独,也是书中最常出现的字眼。
故事中死去的人无疑是孤独的,表面上可以云淡风轻地处理好任何事,内心却寂寞又残破;稍不甚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纵身逃向看似广阔的天空,以死挣脱束缚。
然而,活下来的人也一样。无论是在等待着直子回信的漫长时光里,逼迫自己打三份工反复打扫庭院上满发条的渡边;还是默默扛起家庭重任看起来总是活力满满的绿子;或是经历过少年成名的辉煌又跌落谷底的玲子;都显得那么孤单。
不同的是,他们都在奋力与孤独抗争,最终选择了回归现实,脱离泥沼,继续活下去。
触动我的在于,就算是八十年代的故事,也能照进我们的现状。
大概每个人都是孤独而寂寞的吧。任何时候,只要带上耳机就好像罩上一层隔绝外界的结界;就算在飞机上紧紧相邻也能自始至终不看对方一眼,在社交网络上却能和素未谋面的人聊得热火朝天;总是把日程安排的满满地马不停蹄地奔波劳碌,却忘记了开始是为了什么出发。
正因为越来越孤独,才更害怕孤独,于是努力寻找一点点存在感。就像敢死队送给渡边的那只萤火虫,奄奄一息的时嗅到空气中的自由气息,进而有所悟似的长开翅膀,闪着淡淡的荧光在黑暗中滑行开来。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再相逢。
正如村上说的——
“所谓成长,恰恰是这么回事,就是人们同孤独抗争、受伤、失落、失去却又要活下去。”
我这才翻到扉页,中央的大字赫然写着:”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恍然明白,挪威的森林,原本就不是为了纪念爱情,或许更多的只是祭奠青春,以及那些逝去的人和事。
感谢那些让我们成长的痛彻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