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

原创 小蚂蚁和小蜻蜓
最近在读《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刚开头就是陶东风老师的导论《文艺学的反思与重建》。这篇文章写得直白又准确,之前当作单独的文献读过却完全没有印象(更没收获),真的是非常羞愧啊。这次再看,这篇文章终于在我的坏脑子里干了些穿针引线的活。这次把读书笔记整理出来,分享给小蚁也分享给你们~

文| 徐栖

(韦勒克)文学学可以分为: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

一、文学理论的危机/二、文学理论中本质主义思维方式
本质主义使得理论和现实相脱离(背景是新时期以来市场化浪潮)。

文学理论的动力,是对现实问题进行参与和作出回应。

本质主义的内涵(P14/356):“假定事物具有超历史的、普遍的永恒本质(绝对实在、普遍人性、本真自我等),这个本质不因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本质主义强调元叙事(利奥塔),(正如罗蒂所指出的,本质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内外二元论)因此导致了如下三种现象:
a. 特定时期目的成为普遍目的(新中国);
b.过分概括,如三一律;
c.人类学应用。

本质主义在文化研究领域的解决办法是社会建构论(波伏娃)

过去的教材有其缺陷:1.以群的教材是纯本质主义,是僵化的;2.童庆炳等的教材(90年代以来)有进步,但将文学定义为“审美的意识形态”,强调“为艺术而艺术”,反而进入“审美的本质主义”。由此艺术的自主性概念产生。

艺术的自主性概念始于王国维,确立于80年代,这种观点认为从社会建制角度,可以看到如下三方分立:
认知——工具理性(科学技术);
道德——实践理性(法律道德);
审美——表现理性(审美艺术)。

本质主义表现在:
1.文学创作阶段说;
2.文学类型特征说(P19/356:“文学体裁的‘特征’… …只能是一种历史性、‘地方性’的知识”)
3.文学欣赏的距离说与无功利说(反例:大众文化)
反本质主义表现为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研究等(“文学”如同“杂草”,是一种纯形式的空泛的定义)
P21-22/356:“在他(伊格尔顿)看来,文学的所谓‘本质’不是客观上存在于那里,有待研究者去发现的真理,而是研究者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集团的出于客观的利益需要的一种建构。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不可避免的政治性。”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文学虽无本质,但确是历史的、客观的,而非主观的。
乔纳森·卡勒则认为,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分并不重要。

三、历史地理解文学艺术的自主性
“自律性”在80年代具有特殊意义。“自主”的文学艺术批判政治,也批判市场,但又在与市场的合谋下共同批判政治。陶认为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市场。

四、跨时空拼凑:文学理论知识的历史性与民族性的丧失
教科书(一般都分为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欣赏/批评论几个部分)的弊端在于,为了寻找本质而进行拼凑。拼凑导致历史性的丧失和地方性的丧失(民族)。
P30/356:“大学文学理论教学僵化的考试—评估制度与方式更加强化了文学理论的学科规训力量,这是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规训。”

五、历史化与地方化:文学理论知识的重建思路
P31/356:“我们的思路是以当代西方的知识社会学为基本武器,重建文学理论知识的社会历史语境。”
这种重建,是以解构为目的的重建,因此陶始终强调,反本质主义并非否定本质。

两种重建方法:
1.福柯的事件化方法(P32/356):“在福柯看来,有总体化、普遍化癖好的历史学家常常热衷于发现普遍真理或绝对知识,而实际上,任何所谓普遍、绝对的知识或真理最初都必然是作为一个‘事件(event)’出现的,而‘事件’总是历史地具体的。”
2.布尔迪厄的社会科学反思性:布尔迪厄认为,艺术自主性和非历史化联系紧密(P33/356):“对于文化、知识或知识分子的历史发生的遗忘,这种遗忘是所有超验幻象的基础,也是特定的理论变成意识形态霸权的根本原因。”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