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西西弗书店闲逛的时候,发现摆放在爆款展台上面的有一本名为“维罗妮卡决定去死”的书籍。因为名字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死去”很相似,所以我就留心了,之后在当当网年中大促的时候买了这本书。
昨天中午花了两个小时把这本书看完了,篇幅不长,只有十二万字。读起来的话,也没有任何地方会让人觉得不通顺或者有阅读障碍。
读完之后又发现在九年前这本书就被翻拍成了电影,上面的就是电影里面的剧照。还没来得及看电影,不过先来聊聊这本书以及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感受。
当一个人活得无聊,对什么都觉得厌倦的时候,她就决定死去了。看这本书的时候,刚读完前面三分之一我就被完全吸引住了。不知怎的,这本书里面描述的情感倾向和我很多时候的感觉都是有一些契合的,在我看来这本书能够把人内心深处的想法给摆在台面上说。
世界上大致分成两种人,一种是天生平庸但是要标榜自我,希望能够因为自己的存在让世界变得有些小小的不一样;而另一种天生就是与众不同,但是在生活中却不断追求着融入普通人之中。
我觉得,不管自己是哪种人,总有一天会对于自己的生活产生厌倦感吧。也是无意间又联想起了上个月看过的“燃烧”,就对于这种厌倦有着很形象地阐释吧。富有的男二,在刘亚仁饰演的男主捅死的那一瞬间,他没有太多的惊讶或者惶恐或是惋惜。生与死,在那种生活状态下,不会显得多么重要了。
维罗妮卡也是如此,她虽然没有体验过死亡(我们都没有体验过),但是对于死亡却没有恐惧。在知道不能立马死亡的时候,她甚至会觉得等待心脏衰竭的一个星期太难熬了。死亡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解脱,至少在没有太多灵魂死亡和肉体死亡区分的观念下,身体的死亡是一种最好的解乏方式。
不过这本书的内容有些高开低走,一个厌世的特别之人,最后在精神病院又找到了真爱,两个人还准备继续新的生活。这种故事的结局,显然是减分的。其实在书的中间关于两个另外的女病友的生活的描述或者想象的时候,我觉得那种人对于活着的厌倦感有着最大的释放。
可是最后,一个仓促的结局,让人变得入世而不再决定死去,显然是不够有说服力的。当维罗妮卡决定和爱德华在一起继续生活的时候,她也知道接下来的生活会像两个女病友一样,陷入一个让人失望的恶性循环。她这么选择,多少是和之前的形象有出入,不太能够立得住。
书中也不缺少精彩的描写,像是在钢琴房的那几段文字,读起来的真的让人有强烈的感情起伏。不能够说这个书的叙事结构有多么精巧的设计,但是整体读下来还算是诚恳的,除了最后的结尾部分显得有些着急意外。
而我在想的是,关于不同的死亡,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态度?
维罗妮卡这样的人,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死亡是社会的损失。他们经历过了高知教育,有着促进社会进步的技能,他们如果因为厌倦而选择死亡,你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是不可取的。
但是就像书里面的一个数据说的一样,在加拿大(故事剧情发生时加拿大是最受人们向往的生活地)每六个人就有一个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可以看出,在富有的地方,精神疾病也是一个令政府国家头痛的事情。
譬如自杀或是自残行为,都和精神障碍人群占比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那么,当一个人获得了更多的教育之后,他们看到的世界或许真的会和普通大众产生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可以用“燃烧”里面的人物形象来描述,有钱有资源的人和穷困潦倒的底层人之间,差距是如此的明显。
而这里,包括我读书的时候,又让我想到另外一种情况——安乐死。
那还是在2013年的夏天,看了“被偷走的那五年”这部电影。这不算是一部好电影,但是讨论的主题却是值得思考的,那就是安乐死了。因为活着十分痛苦,完全不能够生活自理,拖累了心爱的人,这个时候女主希望自己能够选择安乐死。
电影基本上是围绕着女主失忆之后病情恶化作为故事的主线,类型是爱情片。不过最后电影来了这么大的一个命题,多少还是让我能够在五年后对这部电影还有许多印象。
那么安乐死这种死亡方式,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呢?
大多数选择安乐死的人,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有尊严的死去。像是前不久台湾地区知名的体育主播傅达仁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时候,飞往瑞士地区选择了安乐死。因为了解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不行了,在被病痛折磨得更加难受之前,他希望自己能够体面地迎接死亡。这种态度,也是使得很多网友在相关咨询下面表示了羡慕的态度。
的确,可不可以选择安乐死暂且不说,能不能够体面地死去都还没能够成为许多人的前提。在一个生活压力如此巨大的时代,精神疾病病发率变高是理当然的,而很多人还不得不背负这么多的压力继续前行。如果选择了体面地死去,还要担心自己的墓地会不会被挖走……
有点扯远了,我的意思是安乐死在未来,或许会成为大家可以选择的一种权利了。如果因为年迈体衰或者是受到不治之症的折磨,安乐死应该成为这些人士的可选选项。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安乐死在一些条件下可取,但更多时候,活着才是促进某个事物发展的根本。如果不是为了活着,就不会有那么多在绝境中发展的药物和科技,所以关于事物的两面性在这个事情上尤为明显。且在当下政府主张的价值观念中,积极努力活着是最主流的观点,安乐死总是显得格格不入。
不过我相信在社会进步之后,这些问题也不再会是问题吧。
我是河西学渣,下次聊,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