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提要
1. 与极其强势的领导政见不合怎么办
1.1智伯与赵魏韩三家 (Done)
1.2 齐湣王与陈举 (Done)
1.3 齐湣王与苏秦 (Done)
1.4 公子扶苏与秦始皇(Done)
1.5 王陵、陈平与吕后 (本篇1)
1.6 公孙弘、汲黯与汉武帝(含有本课正确答案)
2. 领导又要用你又不太喜欢你
2.1 甘茂奔齐
2.2 伍子胥与吴王夫差
2.3 乐毅与燕惠王
2.4 齐湣王与孟尝君
2.5 李陵如何能成为霍去病:不是领导的亲信不要打硬仗
3. 领导已经没有什么能赏你了
3.1 白起与秦昭襄王
3.2 李斯与秦二世
3.3 刘邦与他的功臣和儿子
汉纪四 太祖高皇帝十二年 前195
原文:吕后问曰:“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知有馀,然难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乃所知也。”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丁未,发丧,大赦天下。
翻译:吕后问刘邦(已经受伤可能快不行了),等你和萧何萧相国都走了,谁可以治国?刘邦说,曹参可以。又问要是曹参也走了呢?刘邦说王陵可以,就是他这人有点憨,可以让陈平辅佐王陵。陈平智慧有余,但是难以独自治国理政。周勃这人厚道,不会瞎忽悠,但安定我刘家江山的必然是周勃,可以让他做太尉(九卿之一,最高军事长官)。吕后又问要是这些人都走了呢?刘邦说,那时候的事就不是我现在能知道的了。夏天四月二十五,刘邦死在长乐宫,二十八日发丧,大赦天下。
汉纪五高皇后元年前187
原文:冬,太后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陵。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平、太尉勃,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啑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陈平、降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十一月,甲子,太后以王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遂病免归。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不治事,令监宫中,如郎中令。食其故得幸于太后,公卿皆因而决事。
翻译:冬天,太后打算讨论立吕家子弟为诸侯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说:“高皇帝和我们有白马之盟,不是刘家人立为王,天下人共击之。现在要立吕家人为诸侯王,违背了当初的盟约。”吕后不高兴,又问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回答说:“高皇帝打了天下,就分封了刘家子弟做诸侯王;现在是太后您主政,要立吕家子弟,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太后很高兴,就散朝了。王陵谴责陈平和周勃说,“当初不是和高皇帝说好的么,你俩难道不在场吗?现在高皇帝走了,太后是一个女主,就想立吕家人为王;你们都曲意逢迎违背盟约,将来还有脸到地下见高皇帝吗?”陈平、周勃说:“现在面折庭争,我俩不如你;将来保全社稷、安定刘家后人,你也不如我俩。”王陵无言以对。十一月,吕后让王陵去做皇帝太傅,其实是夺王陵的相权。王陵就生气称病回家退休了。于是让陈平做右丞相,审食其做左丞相,但不管事,只是管宫中事务,如同郎中令。审食其和吕后旧时交情好,公卿都要通过审食其探查吕后意思来决定事情。
刘邦死后的这几年,吕后完成了杀赵王如意、把戚夫人做成“人彘”(戚夫人曾经撺掇刘邦废太子立赵王如意)、立幼子为新皇并临朝称制等一系列操作(吕后儿子孝惠帝看了“人彘”之后有点吓出病来了,二十多岁就死了,没有留下后代;所以吕后控制张皇后杀母取子,另立新皇)。这期间冒顿单于做大,写信欺侮吕后,吕后回信后冒顿单于道歉和亲。另外吕后废除了秦朝李斯的“挟书令”,允许民间向朝廷献书,恢复旧典。孝惠帝在世时用曹参做丞相,并产生了一个成语“萧规曹随”。曹参去世后,吕后果然按照刘邦的指示,让王陵做右丞相,陈平做了左丞相(左相为副)。
在这种情况下,吕后在朝上让大臣们讨论是否能立吕家人做诸侯王——形势已经很明显了,吕后已经完全掌握了后宫和小皇帝,要试探一下朝廷上大臣们的意见。当年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老臣,武将除了被杀的就是投降了匈奴了,只剩文臣。现在的刘家儿子们,也都是刘邦和其他女人的孩子,只有吕家人和吕后是有血缘关系的,是她自己家的孩子了。立吕家人为王,符合吕后的核心利益,对吕后的权力起到了拱卫的作用,也符合一个中年丧子的老母亲的心情。
所以王陵这时候回答说白马之盟非刘姓不得王,是很危险的。领导并不是要征求意见,领导就是想看看有谁敢反对,谁反对就干掉谁。这时候正确答案就是先猜出领导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然后为领导找一个正当的理由,再把它当成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只要稍微有点这方面的脑筋,那可一点也不难猜。王陵敢说这话还理直气壮的,因为他傻到以为人人心中都有这个道理,所以人人都会认同他这番话——包括你吕后也应该懂这个道理;你老公是死了,可是我们这些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见证人还在呢你就想封异姓王了,我说这话还不是为了你家人好,“天下人共击之”是个什么下场自己心里没点数么?
可是没想到,王陵以为人人都应该明白并且的这个道理,陈平偏偏没顺着往下说。丞相王陵说完一个错误答案之后,副丞相陈平马上说了一个正确答案,下一个就让太尉周勃表态,周勃立刻选择同意陈平;这下副丞相和太尉都同意了,下面的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我工作了很多年以后才明白,当利益有冲突的时候,是没法摆事实讲道理使意见不同的双方达成一致的。绝大部分的人在职场中所做的决定和持有的立场都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不是为了公司的利益,更不是为了做什么有价值的事业来回馈社会。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一种美好而虚幻的理想。绝大部人的人在自己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去做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事情;而且在自己的眼前利益和自己的长期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大部分人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服从眼前利益。好的领导者应该足够了解自己都招了些什么人,以及如何安排激励机制让这些人的个人眼前利益和组织的长期利益尽量一致;如果领导者将大部分员工至于一种损害公司长期利益能导致获取可观的眼前利益的境地,这个公司就将走向败亡。
王陵说的话是人人心中都知道的正理。可是如果陈平按照王陵这个思路说,王陵也给不了陈平什么好处,吕后要弄死他俩的时候王陵也保不了陈平;不过如果陈平按照吕后想要的思路说,就很可能升职做右丞相,而且王陵也不能把陈平怎么样。这时候巴结吕后也符合陈平的利益;对于周勃和其他大臣来说也是一样的。另外,就算是这帮老臣心里都这么想,现在他们也没有实力推翻吕后;吕后控制了小皇帝,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现在撕破脸,反而自己成了谋逆了,下一步就是身败名裂夷三族。这个时候吕后还没有逼死刘姓诸侯王,所以有兵马的诸侯王和朝廷里的勋贵大臣们联合不起来,即便联合起来也是谋大逆。陈平要是顺着王陵说,导致周勃和满朝文武都顺着王陵说,那吕后表面上先屈服,暗地里就要正式开始对付他们这一党了;陈平一反对王陵,那就说明他们没有暗中勾结,不是一党,王陵就没有什么威胁,可以放生。陈平在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同时顺带把王陵救了。
《史记-陈丞相世家》说:“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所以刘邦说王陵“少憨”,有点傻,他这智商需要陈平辅导一下就正好了。可能也幸亏是因为他这人就是“少憨”,所以吕后也犯不上弄死他。从陈平说了那句话开始,王陵就开始生气;虽然他没有话可以回怼陈平,心里还是不服气。等被吕后夺权就更生气。愤怒值达到一个程度,就不玩了。(“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王陵显然完全没听懂陈平说的“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是什么意思;不然他完全可以继续当个傀儡皇帝的太傅,到了陈平周勃干大事的时候,要么自己里应外合,要么让儿孙参与进来立个功。不过他政治智商、演技和忍耐力都不行,所以就算治国理政方面业务能力堪当大任,仕途也就在这画上句号了。史书上后面的情节都没有提到他了。王陵本来就比刘邦大,还比他多活了15年,到了70多岁才走的,当年封了安国侯享五千户,生活也是不错的。这就是傻人有傻福了。前180年,吕后和王陵他俩都走了,陈平和周勃就在那一年和几个刘家诸侯王起兵铲平诸吕,无论男女老幼全杀了。这时候王陵如果和吕后同在地下大屏幕前观看人间,王陵可能会和吕后说,你看,我是不是和你说过天下人共击之!傻了吧现在,当初你就应该听我的,现在后悔来不及了,你们吕家这些孩子还不都是你害的。
陈平这种人,领导得势的时候用着会很爽,但是一旦领导要失势的时候陈平是第一个出谋划策拥护新领导的,他不从背后给你一刀助新领导夺权真的已经是有情有义了。王陵这种傻人呢,领导得势的时候他时不时的要不听话,还当面反对你,但是等你失势的时候他还是把你当领导。吕后主政的时候如果能从王陵的话当中听出人人心底那个不敢说出来的真实的想法,约束一下自己家人,不要给他们那些德不配位的利益,吕家人下场绝不至于这么惨。不过得势的领导谁也不愿意去想自己还有失势的那一天,所以他得势的时候你和他说失势了之后才能验证的话他绝不会高兴。做了领导、尤其是取得了一些成就的领导,如果能居安思危,知进退,听得见真话,能直面自己的错误思路,那简直已经是Top Tier的领导了,有望开国。
时代再变,人性都不会变;这也是为什么今天还值得读历史,因为历史一定会以不同的面貌反反复复重演。“好直言”的人当中也有不少才能出众的,他们在史书上都像流星一样留下了非常短的痕迹,无法长期在权力核心周围生存,能够建立的功业是有限的,政治生命远远不如陈平这样懂得服务权力的人长久。
所以我现在越来越对研究陈平这种人感兴趣了,因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我需要学习才能勉强有所领悟。王陵这种人,太像我了,一眼就看懂了,没什么好研究的。不过人固有的思维是很难改变的,陈平的技能也不是人人都能学;即便知道了也不一定能灵活运用。
还记得第一篇的建议背诵内容吗: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所以我们可能有必要回顾一下陈平在历史上还留下了哪些其他的正确答案。
第一个案例,是刘邦临死之前,陈平给刘邦出主意,准备杀了吕后妹夫樊哙;结果半道上,陈平又和一起执行任务的周勃说,樊哙不能杀,只能绑了给刘邦让他自己动手,省的哪天他后悔了拿咱俩祭旗。他俩走到半路上,刘邦去世了,陈平接到遗诏让他去和灌婴一起驻守荥阳;陈平马上忽略了这道遗诏,单骑奔赴宫中强烈要求给吕后当卫兵;于是吕后就让陈平当郎中令、皇帝太傅(那是可是孝惠帝,吕后亲儿子)。对于这个案例的分析,有另一个号“资治通鉴读史悟道”写得很好,我把他的原文贴在这里,就不窃取别人的分析成果了。其实我也是看了他的很多帖子才有兴趣读《资治通鉴》的,尤其是他写的陈平这篇,如果不是有人讲解一下,我是真的看不懂陈平这一番操作。
《资治通鉴:权力投机者的胜利》(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第二个案例,就是陈平和周勃平定诸吕、拥立代王为汉文帝这个过程中,在背后出主意的陈平又当回了右丞相,而最先起兵并手刃吕禄吕产的朱虚侯刘章却在事发三年之后就死了。陈平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准备下篇再写,太累了写这些,还要动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