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青少年心理健康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家庭的伤痛与疗愈》

这个时代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到,所以我们会珍惜。

明天和惊喜,不知道哪个先到,所以我们会感恩。

比如今天,我又遇到了惊喜!

今天是第五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的第二天,在下午“青少年心理健康分论坛”上遇到了清华大学的刘丹教授,真的是温温柔柔,一语中的。刘丹老师短短的发言,瞬间吸粉。不少听众在留言区问:

“刘老师有没有课?我们要参加。”

“刘丹老师讲的太好了,我们家长最需要成长!”

“刘老师有没有家庭教育讲座,我想参加!”

……

很多家长都在留言区着急地问。

显然是家长们是因为信其道,所以愿意亲其师,哪怕短短几分钟。

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刘老师聊了两点内容。

一是动机理论,关注孩子的内部动机,转换动机的关注点。

刘丹老师以餐桌上的亲子对话为例,来!对号入座,看自己是哪类家长。

“作业写完了吗?吃饱了吗?赶快把饭吃光!”关注外部动机的家长,关注的是作业有没有写完,饭有没有吃光?

关注内部动机的家长则是这样问,“饭的味道怎么样?你喜欢吃哪一道菜?一会儿你写作业的时候,你想最先写哪个部分?哪个是你最愿意写的?”

关注外部动机的家长就错了吗?当然没有!拿我自己父母一辈来说,经历过饥饿年代的他们,至今对于吃饱还有执念。不管是对于我,还是对于来家里做客的客人,抑或过年准备年货,他们的关注点依然是吃饱,唯恐担心人饿着。“管人不饱,不如活埋!”这就是我妈妈的口头禅。

但是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孩子可能更愿意吃好,更渴望精神上的理解和共情。用过去的想法、经验,教育现在的孩子,势必会有冲突。

用刘老师的话讲,没有人告诉家长这些,家长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所以才需要开课,需要学习,需要做一名成长型家长,需要多去关注孩子的内在动机,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

二是情绪管理,积极地面对消极情绪,允许负面情绪存在,允许负面情绪的表达是情绪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大考前孩子难眠有消极情绪,“妈妈!我好紧张啊!”、“妈妈!我觉得我太焦虑了!”

学校运动会时,偶尔我也会听到学生讲,“老师该我跑了,我好紧张!”

你有没有否定过孩子的负面情绪,比如,“这有什么可紧张的,你就当普通测试!”

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的家长则会这样说,“焦虑很正常,我也焦虑,有这样的情绪很正常。”

这让我想到去年参加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时,看到那么多优秀的同仁在台上讲述自己精彩的教育故事,我焦虑到完全没有赢得信心。一个人站在外面走廊上一遍又一遍地背稿子,直到有一位老师向我走过来说,“你的故事好吸引我,我观察了,你的表达跟别人都不一样,你很有感染力!我也很紧张,咱俩互相给对方讲一遍,互相提提建议吧!”就是这么一句鼓励,给我注入了巨大的能量。

可见人有焦虑情绪时,被共情,被理解是多么重要。

那么生活中如何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呢?

刘老师建议,每天拿出15分钟时间,一个人对着手机录音,“我烦死了!我压力好大啊!我好焦虑啊……”给负面情绪一个宣泄的出口。

家长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情绪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

亲爱的你,如果你正有负面情绪,不知该如何面对?不妨试一试?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啊!

附:

会议结束,我就查到了刘丹老师的书《家庭的伤痛与疗愈》,我已经悄悄下单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当我们谈论青少年心理健康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