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因没有做好预习,在甲班上课非常艰涩,没有大胆发言的学生。只好一句一句按部就班地讲,文意、情感、写法……心里没底,不知道学生会了多少,留了作业,以待反馈。
有了前车之鉴,乙班上课就需要改变了。仍然是学生先齐读、分读,之后谈阅读的整体感受,学生说:“文章写的是苏轼被贬谪黄州晚上睡不着去找张怀民,赏月。”那我就赶紧接着问:“哪一句写了赏月,赏了什么样的月景?”直接把重点句提出来,先翻译,再说感受,依然是有点儿难,那种清静梦幻,学生难以体会,还是直接说出来,让学生记了。接着“面对这样的景色,作者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再把记叙部分提出来,这非常容易理解。感觉条理还算清晰,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时间不够用。按说应该能再读成诵,再加上几个重点词,作业也就能布置了。为什么正在让学生体会“闲人”传达出的情感时,铃声就响了?后来才知道,这第五节课只有半小时时间,少了十分钟,故而没有讲完。如果有这十分钟 应该是比较完美的。
情境在教学中确实太重要了。看起来随性而讲的课 ,似乎没有规矩,实则是捕捉到了好的好的切入点,应该是最灵动的课堂。同时,预习也很重要!
人生也是这样,不是按你设定的去走的,同时,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张丽科
用文字记录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