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一段时间的书,很想对看过的文发一通议论。
有些文章就像色彩单调的画,只一种颜色,没有变化,没有生机,呆板生硬,让人看了第一眼就不愿再看第二眼。有些文章写得空洞无物,就像没有营养的菜,读起来累而无益。有些文章看第一眼就知道了整篇的思路布局,就像一个小孩子,一哭,大人就知道他想干啥,难以吸引读者。
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是因为作者读书少,没有积淀,所以不能娴熟的运用语言,想表达什么,苦思冥想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更别说精彩纷呈妙语连珠了。二是因为作者没有自己的思想,不敢独辟蹊径去写,重复前人的甚至自己以前的文章模式。
有的文章像粗粮,读起来好像粗啦啦地辣嗓子,甚至硌得牙齿生疼,让你不舒服。
有的文章读起来似乎有横扫千军的气势,但翻过来倒过去总是那几句,总是不变的主题,以致于看了作者,就知道内容了,不必再看。就像你老爱穿什么样的衣服,不会变化。
有的文章,读起来又像看到了秋冬猛然变幻季节时没有准备就开裂的皮肤,粗糙生疼。
这几类文章是因为作者写完后不加锤炼,没有精工细作,或者,自己就那点才气,与古今文人共分了一斗才气中的几粒。认为自己已经写好了,殊不知好文就像玉,经过打磨才能圆润明艳。
还有些文当时读觉得好,过后再读就感无味。这类文章往往胜在词藻,没有深意。文章显示了你的阅历和学识。
好的小说故事,绝不是让你一眼就能看穿,总是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和让你意想不到的结尾,它能带着你读下去,且越咂摸越有味,每一个词语都像信手拈来,妙趣横生。
好的散文,典雅清新,像清澈的流水叮咚跳跃,像优雅的女子袅娜娉婷,像余音绕梁的乐曲,像唇齿留香的佳酿。旁征博引,厚重充实。积淀多,厚积薄发是也。
文如其人。从文也可看出作者的脾气性格,汪曾祺对吃精通,莫言善讲故事,鲁迅就是那种“招人恨”,听他那句,“中国历史就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个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听听,真的恨得你牙痒痒,又不得不服
读好的小品文就似去旅游,沉醉于古今,留恋于四时,奔走于林泉。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舒畅惬意,乐而忘返。
读好的古诗就似把玩玉石,和田玉、翡翠、玛瑙,剔透玲珑。其润,消除浮躁,其色,愉悦烦闷,其纯,净化污浊。所以,读古诗,能从中寻到天然的灵气。
要写出好文,一定要多读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诌”,就是这个意思。不读书,自然词语干涩,用起来捉襟见肘。眼界狭窄,思路打不开,又怎能写出好文来。读书,不一定能写出好文,但不读书,一定写不出好文。
要写出好文,当然还需勤练笔。思维越练越活跃,文字越练越熟稔。文章要注重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写文章要新颖。别人写烂的句子自己当宝贝,跳不出自己的圈子,是不能写出好文章的。当然,要新颖,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是不行的。
另外,写文忌单调枯燥空洞,要有感而发,要有变化,要言之有物。
所以,学写文章的人,还是先读书,多读书,多读好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