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书,但读的书却不多,很是惭愧。
我仅有的书,不到万不得已,总不愿卖掉。留着留着,以为还会再看上一遍。可是往往是在厨子里落寞地待着,而予我,早已残忍的忘记。
这是我对自己的书的常态。但总觉自己在心底里到底还是喜欢书的。这么多年也算是与书不离不弃,不由得想写一写与书的缘源以及那些读书的时光。
童年时,家里日子拮据,没有钱买书,一本《格林童话故事》,姐妹们看了又看,最后成为我的最爱,因为我最小,适合读童话。这本书我读得都能背下来,顿时明白万物都有生命,一朵小花,一颗豆粒,都在快乐地生活,舍里的鸡,耕地的牛,看家的狗,叽叽喳喳的鸟儿,都那么有灵性。直到现在,书中的故事和读书时的情形还记忆犹新,读书的日子是我贫寒童年里的一缕温馨。我爱天马行空的想像,应该与这本书有关吧。但整个小学,除了课本,课外书基本上没有。作文,日记,是不会写的,每到写日记,不是写扶老奶奶过马路,就是写把羊从田里赶出来,现在提起,实在羞涩。我的文字功底很不好。
再后来,家里条件稍好了一点,但我还是没有自己的课外书,哥哥姐姐每次带回书来,我就凑着读。每个假期,不知不觉都在读书。但具体说读了什么书,是说不上来的。依稀记得最早读的小说可能是琼瑶的?不记得名字了,反正是言情小说。当时也读不大懂。
初中时,每每假期,大人们到地里干活去了,留下我看家,一个人在家干什么?看书,父亲的箱子里有书,可是我打不开。只能把放在外面的书拿着看。《聊斋志异》,看着看着大白天的也毛骨悚然了。再有就是诗词书了。到底哪一本词,名字是什么,全然不记,断断续续记得有温庭筠的词,他是花间派鼻祖,什么“小山重叠金明灭”“双双金鹧鸪”,还有辛弃疾的“爱上层楼”。我很笨,只零零碎碎地记得一些句子,没有过目成诵的本领。
真正称得上读书,是在上师范学校时。父亲的藏书《红楼梦》,被我悄悄带到学校读。当时,一个学期才回一次家,也没有电话,父亲发现书不见了,想来想去,最有可能是我拿走了。忐忑不安,等我回来,连带书也完好无损的回来了,才说,“猜着也是你把书带走了,除了你,没别人。”我不知道当时父亲为什么那么在意一部书,后来才听哥哥说起,那部书得来是多么不易。文革时期,我的一个亲戚被批斗,他家的书被红卫兵抢劫一空,父亲闻讯跑到亲戚家一看,只剩下一部《红楼梦》,亲戚说,你拿走吧,我看过了,不看了。父亲用《封神演义》《辞海》做了交换。那部《红楼梦》也不是亲戚的,是他的一个同学在北京买的,当时他同学已经看过三遍了,说:“我不看了,送给你吧。”于是这本书几经辗转到了我们家。被我悄悄带走,当然焦急了,怕我弄丢呢!
再有印象最深的就是假期读家里的《李璟李煜词》了,因为是繁体字,就那么稀里糊涂的读,只记得“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玩味再三,记住了。现在想想,我就是太笨了,记忆里的句子怎么那么少。
师范学校可以每周借书看,不记得借啥书了,总之,《围城》之类的吧。当时琼瑶的书风靡一时,可是,我很惭愧,一本都没有看过。因为我正痴迷于读《红楼梦》,琼瑶的书,就不愿意翻了,它们不是一个风格。不过听同学说起,琼瑶如何词写得好,像“心有千千结”等等等等,我暗想,这不都是宋词吗?她就是搬到自己书中了呗。
外国文学,是上班后接触到的。《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等等吧。也自己买书。记得第一次用自己的钱买书,买的是《精美散文》和《元曲》。当时想着,家里有《唐诗》《宋词》了,我就买元曲吧,结果买回去,父亲说,咱家有,比你买的好多了。呵呵!
喧闹时读书,能让心安静,安静时读书,能修养自身;快乐时读书,郁闷时也读书,闲时读书,忙里偷闲也读书。
结婚后,老公的书比我的要多得多,发现《安娜》之类的,他都有。他更喜欢看历史之类的书。
婚后,看的书更少了。孩子小时,更没有读过书。
让我一直耿耿于怀的是,刚结婚时,把我的音乐书带到婆家看,后来就放置起来,不知被谁当废品卖了,很是气愤,书里有完整的《梁祝》简谱,《包龙图》简谱,可惜啊!
在娘家,我们姐妹的书,都彼此不乱拿,尤其父亲的书,我们总是不敢动 ,连一张写着字的纸都不乱动,谁知道,到了他家,竟然把我的书卖掉!悲哉愤也!
现在,基本上不看书。但是不停地买书,买了翻翻,不看。都让我家孩子看了。
儿子问我,读了书,到底感受是啥,我说里面的故事早已忘了,但它是存在过,曾经温暖过我,陪伴过我,一种熏陶吧。
此生与书为伴了,冷也是它,暖也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