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虚构了爱弥儿这一人物,对爱弥儿的教育按自然天性的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我针对第二阶段即童年期中的道德说教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这一阶段,卢梭反对给孩子讲道理。他认为,这一阶段是儿童理性未启的阶段,给孩子讲道理是过早的使用了理性;理性应该是最后发展的才能,是目的而非手段,并且这样的说教并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卢梭也给出了理由,首先根据自然的法则,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不需要理性的;其次在说教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强迫和威胁会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长此以往他们逐渐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老师也无法看到他们真实的样子。卢梭相信人性本善,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也要由此出发。不要对孩子进行任何的口头教训及惩罚,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头脑中没有道德的概念,惩罚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当孩子做错事时要相信他们并非出于恶的动机,仅仅是因为无知;教育要慢慢来,当孩子出现认知失衡时他会主动提问,那时便是最好的教育时机。
根据卢梭的观点,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第一,适当的道德说教是必要的,但应该限定范围。我认为卢梭的道德说教应该是有所指的,它更像是一种道德灌输,学生们坐在教师中听老师将书本上的东西灌到他们脑袋里,生搬硬套,空谈义理,全然不管他们是否理解。比如“不可以打人,打人是错的”,按照卢梭的观点,给孩子讲这样的道理他们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他提倡的是自然后果法即不加以人为干涉,吃一堑长一智。但是如果预先儿童不知道这个道理,酿成的后果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因此,道德说教应该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比如涉及到生命和身体,无法通过真实演练体现其后果时。
第二,卢梭在书中提到教师对学生的说教中带有威胁和利诱,学生不得不屈从。我认为这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有很大关系,在现实教育情境中,教师的说教是在所难免的,如何让学生易于接受事关很多方面。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即使是说教学生也会接受;一位与学生关系不佳的教师,即使再方式巧妙其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不会让学生感受到威胁,更像是对老师的认同,学生将老师视为榜样,对老师的话语不需要印证也选择相信。这与卢梭提倡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契合的。
第三,教育需要慢慢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之前,我们要花时间认识孩子,了解孩子最真实的性格,这绝不是浪费时间,反而在将来会大有裨益。如果在了解孩子之前,盲目的对他进行教育,可能会走弯路,这样花费的时间会更多。有些教师急于求成向学生施压,结果却欲速则不达。我们提倡因材施教,这不就是以老师对孩子的充分了解为前提吗?这必然会是一个漫长且不可丢弃的过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慢”的艺术,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学业的进步更有人性的成长,不仅是学生的成长也有教师的成长。
卢梭反对道德说教实际上也是其自然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不在于教会了孩子什么正确的知识,而是要防止其走向错误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师更像是守护者而并非指路人。因此,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性,相信孩子是向善者,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教育,给孩子的自由发展以最大的空间,减少束缚,激发孩子本性中的自然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