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观后感

2020年国庆档宣告以39.5亿元票房成绩收官,票房排名前三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18.7亿)、《姜子牙》(13.8亿)和《夺冠》(3.6亿)合计贡献了九成票房。

《夺冠》上映前,曾预估了20亿+的票房,结果却是20%的预期都没达到。比起同期档的其它两部电影,票房真是一个“惨”。网上评论大多惋惜导演太弱,故事太平淡。果真如此吗?非也。真正的原因,要么是没有意识到,要么是意识到了却不敢说。

国庆长假难得和中秋连放,却因为疫情期间学校的管控,居然连上海也出不去。市郊的度假酒店价格已翻了2-3倍,所以无奈之下只能蜗居在家,去看《夺冠》实属无聊假期的随性之举,所以也没做啥功课,有关导演、出品人、演员阵容一概没有关心。

看完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导演一定不是内地的。上网一搜,果然,陈可辛,中国香港。其实香港的老华侨里,有很多是比内地人更“中国化”的,但陈可辛不是。你看他的简历,12岁时随家人到泰国曼谷定居,上的是国际学校。18岁前往美国洛杉矶上大学,一开始读的是酒店管理专业。第二年,就偷偷换成了电影课程。1983年,大学还没毕业的他跑回香港,在嘉禾电影公司打工,最终放弃了大学学业。

从青少年开始,陈可辛接受的就是完全“西化”的教育,这也是为何《夺冠》中的郎平会说出“为什么那么看重输赢?因为我们内心不够强大,等我们心理足够强大了,输赢就不是唯一的标准了。”在面对爱将朱婷的困惑时,郎平开导她:“我们这代人是苦过来的,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放开了打,豁出去打。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语气平淡如水。

就是这两句话,让我觉得这部片子有点意思,但也正是这两句话,让《夺冠》的票房惨不忍睹。一部剧要火起来非得契合大多数观影者的心态才行,显然《夺冠》没有。要说观影者的分布,从年龄到地域都比较均衡,可见影片的失宠是犯了众怒。

图片

何以怒之?

不得不提一本书《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是孙隆基。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

这本书比《夺冠》更惨,打开豆瓣评论,一片骂声。摘录一二:

– 看了不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论据牵强附会得惊人,充其量就是一本不太高明的吐槽集子罢了,还非得在序言里装作很学术的样子。这样的书在豆瓣上得分这么高,实在奇怪。

– 80年代的书啊,真恶心。

– 作者就是个逆向种族主义者,完全没有学者该有的水准

冲突之根本,在于对“自我”的定义。西式文明讲究彰显“自我”,把集体当作个体的组合,而中式文明讲究牺牲“自我”,把个体当作集体的一份子。虽然都是个体与集体,不同价值观体系下的做法完全不同。

譬如郎平说的话,在新闻报道里是这样的:

9月14日,本届女排世界杯第一场比赛,中国队3:0战胜韩国队。赛后,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说出了一句令人沸腾的话:“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中国女排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在2003年世界杯、2004年奥运会、2015年世界杯、2016年奥运会四度夺冠,共九度成为世界冠军!郎平不止一次地说:“只要穿着带有国旗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为国争光是我们的义务和使命!”

大多数观众指望着从《夺冠》中再次感受到这样的热血澎湃,却不想被一句温凉的“我今天还想问一句,你们爱排球吗?”给硬生生堵住了,像是兜头泼了盆凉水,瞬间,蔫了。

如果一个中国人搞发家致富,他总不能说是为了自己——这样说是会被认为是“自私”的——他必须说是为了光宗耀祖、光大门楣以及为了下一代的福利着想。因此,每一代都说是为了前人与后人,就是没有了今人。在解放以后的新中国,个人的努力则必须说成是为了集体,亦即是为了“国家”这个扩大了的家。

这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里的一段话,但它只说对了一半。说对的那一半是现象,中式文化的确喜好拿集体说事,上台领奖从来都是感谢这个感谢那个,从领导到父母到亲朋好友一大串,就是不提自己。但它没说对的那一半是原因,中式文化这个样子的原因不是“必须”,没有人掐着脖子让他这么做,就算出了国,换了环境,中式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还是不适应拿自己说事。为什么?因为这是一种集体潜意识,是无需思索的习惯!所以,不是“他必须说”,而是“他喜欢说”“他习惯说”。

书里还举了个例子:

中国人是不重“个体”的,因此不像西方人那样强调“是”(to be)一个“人”,而是必须在“二人”之间才能“做”一个“人”。“为人民服务”让共产党在老百姓面前获得了威信,反共人士自然会说:这只是宣传。然而,为什么在国民党的宣传中,就从来连想象力都达不到这些桥段?

《夺冠》,显然就是西化教育下的导演缺乏国民想象力,硬生生地把一部预测20亿+ 的电影拍成了3.6亿,真是可惜!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夺冠》观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