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患上精神疾病最糟糕的是:
人们莫过于想让你表现得像个正常人。”
序
关于边缘全体的电影千千万,有无奈有伤悲;关于人性灰暗的电影也有千千万,有科幻有纪实;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下行、贫富对立的电影则更多,刚刚获奖的《寄生虫》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那为什么《小丑》还能杀出重围,万众瞩目,甚至捧回了奥奖?
一部电影,披着商业片的外壳,探讨贫富差距的社会现状。拨开文艺片外衣,还有存在与虚妄的哲学双杀,再加上DC庞大的粉丝基础以及演员可以封帝的演技,它的成功实至名归。
01
影片的主人公亚瑟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受妈妈的影响,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和韦恩一样受人瞩目的人。此外,他患有间歇性狂笑症,想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给大家带来欢乐。他的母亲告诉他要保持微笑,挂上笑脸,因为他是为了传递欢笑而诞生于世的。亚瑟极尽全力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抱着生来就是为世界传递欢笑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变成了社会眼中的笑话。同时,因为间歇性的狂笑,亚瑟遇到了很多麻烦:他认真工作却遭受暴打;被同事玩弄陷害丢掉工作;与自己认为的父亲相见,换来的不是温暖的怀抱而是嘲讽和否定……
亚瑟只是需要被关注,被理解,被尊重,可惜这些美好简单的愿望在冰冷的城市里只能是一种奢望,他每天都扮演着小丑博取别人的欢笑,自己却从未真正的开心过。还有无数像他一样的小丑因为贫穷而备受煎熬,因为遭遇对社会极度失望,人性经不住考验,那个在阴沟里仰望星空的正常人注定要变成满身污垢的怪胎。
更为残酷的是,影片直到最后才告诉我们,就连我们看到的那些温暖,不过都是他幻想出来的用以自我安慰的假象。现实中的苏菲眼神里没有温暖的爱意而是冷漠与恐惧,莫瑞更是一个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虚伪小人。社会一贯无情与残酷,但亲情可以温暖世间所有的不公和冷漠,帮他抵御住所有的谎言与排斥,可就是这最后的一根稻草,压垮了亚瑟所有的坚持。亚瑟一直生活在母亲潘妮编织的谎言之中,他的童年并不快乐反而受尽了虐待和冷漠。
直到此时,我们才明白那令人难过不安的狂笑声起于何种原因。都说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亚瑟用尽一生去治愈童年,但最后最成功的方式却是彻底的疯癫和复仇,于是他通过弑母的方式将人生的悲剧转换成了小丑怪诞式的喜剧。
灰暗阴郁的色调成功烘托出了故事阴暗的基调,而整个故事的叙述手段也同样高超。回顾整部影片,从开头亚瑟与女心理医生的对话,到最后片尾在阿卡姆医院中与女医生的对话,两个高度相似的场景和人物,再结合之前零散混乱的情节,不难让人怀疑会不会整个故事都是出自亚瑟自己的回忆。
而影片中关于亚瑟亲生父亲身份的处理也同样可以引起观众的多重思考,而恰恰是这种多义性和模糊性造成了影片的内涵丰富。我们可以认为韦恩并不是亚瑟的亲生父亲,而这种被幻想中的父亲抛弃的痛苦、自作多情的羞愧和无法进入上流社会的自甘堕落和愤恨促使亚瑟完成了到小丑的蜕变。
可惜这种叙述上的多义和模糊并不能完全弥补影片节奏拖沓的问题。或许不那么连贯的情节可以被解释为精神病患者亚瑟的呓语,但这种在电影结束之后的思索和猜测并不能补偿电影中途欠佳的观赏体验。
02
影片中的小丑,比之前其他DC电影中的小丑角色更加丰满与立体,它对小丑的诞生做了全新的解读。故事当中,著名脱口秀演员莫瑞·富兰克林,代表着精神上的权威;另一位权势的代表韦恩,象征着政治上的权威。而小丑,正是由两位权威之父与精神病母亲孕育而出的暴乱和破坏的领袖。
小丑的诞生,一方面是由于贫富差距悬殊、人情冷漠的整个社会,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个人价值的被否定。亚瑟渴望得到莫瑞和韦恩的认可,但无情的嘲讽和居高临下的调笑使他不断受挫直至崩溃。在众多的苦难者中,亚瑟是特别的,这当然可以由他在暴乱中的领袖地位来证明,但另一方面,高度的自尊和对个人价值的肯定更是他走向崩溃的重要原因。
或许是人类天生的破坏欲在作祟,人们似乎天生对邪恶有所偏爱。每个人心中也许都住着一个小丑,他压抑、暴力、癫狂,是正常的对立面,是人格分裂的怪胎,是人性恶的宿主;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伟大的反派,一个自我觉醒的英雄。
在前往录制现场的路上,亚瑟画着小丑妆迎着阳光在台阶上跳舞,此时的他仿佛是一个天生的舞蹈家,他在狂欢,在释放最真实的自己,他不用再伪装成一个正常人。那是一种令人震撼的消亡美,更是一种觉醒和重生。
03
《小丑》中的小丑,我们暂且称其为Joker,是一个资深精神病患者,一开始是不能自控的大笑,后来变成了妄想症,最后终于触底反弹开始疯狂,开始快乐。
影片的一开始向我们呈现的就是一个绝望的小丑扮演者,一个肮脏、冰冷的哥谭。我无法将这个藏污纳垢的城市与蝙蝠侠守护的哥谭联系起来。但遗憾的是,在蝙蝠侠出现之前,哥谭也许就是这样,每个角落都是垃圾,每条街道都有像垃圾的人,巨大的贫富差距像恶魔吹散的冰晶,融进每个人的眼里、心底,冰冷潮湿的恶意如跗骨之蛆吸取着人身上的能量,从此人与人之间建起天堑一样的巴别塔,伤害别人成了唯一的生存方式。
Joker在成为Joker之前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妄想、恶意、回避、谎言,这一切步步紧逼磋磨着他脆弱的神经——他是世间庸碌的蝼蚁,茫茫然生活在社会的边缘,怀疑自己的存在,却不怀疑世界的真实,从头到尾,他只是被无视了,他只是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被无视了。他的梦想被无视,他的尊严被无视,他的情感被无视,他迫切地渴求着他人的目光又反过来被此狠狠伤害。
Happy,却从未开心过。
对于连存在都是虚妄的Joker来说,一切的癫狂和报复成了必然。
社会的冷漠和巨大的贫富差距,Joker的蜕变和群众的暴动,明暗线交织并行最后融为一体,其结果就是精巧有余深刻不足,一个想在原有社会制度下获得普适成功的人最后成为了反抗者的航标,这是一个笑话。硬凹的深刻,还带了点讽刺。
异见
我为什么不热爱《小丑》?不只是因为千篇一律的应和,也不只是因为在应和小丑的过程得到的存在感只是另一种归属的虚无,而是小丑在向我们展示人性,这本身违背了我对小丑的认知。
不可否认,在DC电影宇宙中有一些人物被过分悲剧化了。由于传播介质的转换,一些特点被突出,一些特点被消解,其中以诺兰的《黑暗骑士》为典型代表。
在《黑暗骑士》中,蝙蝠侠简直是悲剧英雄的典型代表。而小丑则是恶的直接化身。他无缘由的恶与高超的作案技巧是他的魅力所在。而他的神经质更为他增添了神秘和邪恶的气场,他是极端的代表,是无缘由的恶的化身。为此许多人好奇小丑的前生,但探寻到的只是只字片语。而当《小丑》出现,一切都变得合理。小丑突然成为了我们每个人,我们无法再去对抗他,无法再超脱地去面对和讨论他。一个不是天生邪恶的罪犯在哥谭失去了魅力。
如果有一天小丑被劝解了,那么将不再有小丑;如果有一天小丑被理解了,那么将不再有小丑。
小丑的爆红让我看到了当下社会人们对于共鸣的迫切与渴求,好像看了小丑就是寻找到了一个理解自己的艰辛,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理解自己的灰色人生一样。但其实并不是,在小丑身上找共鸣是一场不自量力的私人狂欢。
他就是罪恶的,难以理解的,绝对的神经病,他的存在就是为了给蝙蝠侠的人生设置一道又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如果有一天,他变得可以理解了,那么他就变得可以成为了。且不说成为小丑需要多高的天赋多强的外挂,单就能被理解这一点就足以把他拉下神坛,他不再单纯是罪恶与暴力美学的化身,他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罪犯。
如果我以为罪犯不值得被理解,那么我是可笑的;如果我们认为一个如此穷凶极恶、无视人性、消解规则的罪犯可以被理解,那么我们将是可怕的。
当《小丑》极力想要为小丑增添血肉,想要使他成为一个“人”的时候,小丑的存在本身违背了我们对正义和道德的认知;当《小丑》告诉我们,小丑不是凭空想象的意识集合,他是有自己的过往,有自己的行为动机时,小丑从一个符号变成了一个人。可一个杀人无数,曾经炸掉学校、制造了无数令警方头痛不已的难题的罪犯,是不值得被理解的。
所以,就让符号永远成为符号吧。
排版 | 范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