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薛东岳庙

在民间,东岳庙是仅次于关帝庙的第二大数量的庙宇。
吾乡汉薛村现已无东岳庙,过去曾有,且殿寝栏柱、颇具规模,一村之中,实属罕见。
东岳庙分布之广,数量之众,为东岳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折映,深至及理,折如映魂。大凡民间信仰,鬼怪仙道,多包涵于东岳祀内,尤其“抑恶扬善”等劝善思想普化其中,积淀深厚。同时,东岳庙又以道教文化、民俗文化为精髓,对于吾国吾民心理塑造、道德规范和行为约束,作用甚巨。
东岳大帝,也称泰山神,传说中为天人沟通之桥梁。自古以降,历代治者封禅泰岳祭神祀天,不断强化东岳神之政治教化功能,民间祭祀自此也渐逐扩大规模。早在汉代,“泰山主死”信仰便盛行于此,后又加封东岳大帝,加持其神灵属性,赋予其执掌生死、御灾悍患之神职。东岳神遂作为一种泛众精神信仰,不断配合治者统御要求、迎合民众心理需求,形成了一场民间隆重的祭拜活动。然,泰岳毕竟远在东土,草民不具物力资费前去祭拜,为满足域内百姓需求,宋真宗赵恒曾下旨“从民所欲,任建祠祀”,自此各地开始大量兴建岱庙、东岳庙,东岳奉祀渐成一座神鬼共祭的世俗神庙,蔚为大观。
传统东岳庙,上有九天天齐仁圣帝,下有十八层地狱鬼卒,往往是神职鬼职完美统一、生死诸神和谐相处之地。建筑模式,既有前朝后寝,又有戏台看楼,人丁兴旺、经济发达地皆斥资建庙,且南北一体,各地共享,主要启到宣扬弃恶扬善、因果报应的教化功能。东岳信仰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之一,其信众庙宇从官方皇家,到民间百姓,从都市到乡村,遍布各地。目前,山西是现存东岳庙最多的省份。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山西省现存东岳或东岳庙遗址168处,其中公布为国保的就有15处,从城市到乡镇,遍布各个村落。全国现存最著名的典型东岳庙群共5处,山东泰安岱庙、北京朝阳区东岳庙、山西万荣县东岳庙、山西蒲县东岳庙、山西泽州的岱庙,其中山西占了3处,万荣占据一席。其中,吾乡万荣东岳庙,即当地人耳熟能详的飞云楼所在地,此楼,与山西应县木塔号称“南楼北塔”,为我国当世幸存最精美的古代木建精品。飞云楼既是万荣东岳庙建筑群的精华和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木质建筑的一颗明珠。
万泉县志中收录有《汉薛村东岳庙碑记》一文,为乡贡进士解栂为作,时间约为元代。文中记载:万泉汉薛村西北隅,地势爽垲,树阴乔密,岱岳行祠,坐得其穴,故数有灵响焉,来历缅邈不知所自。中有大殿,后缺路寝,傍列两庑,前耸三门,肇造规模具见大定纪事之碑,此不复赘冗辞。里人张福成,金朝仕竖,遥遥之华裔,继其志,补其阙,聚众合谋,鸠材命工,协力助役者辐辏而至。增修殿五筵七转,飞栏奋翼,盖瓦铺鳞,柱如林立,半似山拱。费钱弗啻五千缗,毕功适值三十载。经始于延祐甲寅之春,落成于至正癸未之夏。

汉薛玉帝阁(过风楼)

汉薛村东岳庙碑记,提供了关于万荣汉薛村原东岳庙的珍贵文字,尤其关于村西北地貌特征的描述尤为可贵。其中有几处值得玩味:
一是东岳庙位于村西北。从目前我国现存东岳庙分布来看,大多位于城中或村中,个别位于城外或村外,其方位为城(村)之东或东南方较为常见。其原因,东方在天干地支中为甲乙、八卦中为震,五行中为木。东岳,五岳之首,东为其主位,故以居东为上。包括万荣县现存东岳庙,也建于解店镇东南,清乾隆十一年重修飞云楼碑记,“万邑治之北十五里许,有镇曰解店,镇之东南隅有东岳庙……”。但汉薛东岳庙偏偏是建在村西北处,且有文字记述其地特点和灵异,如“地势爽垲,树阴乔密,岱岳行祠,坐得其穴,故数有灵响焉”,就是说村西北处地势高爽、树高林茂,东岳庙建这儿正好,而且有一定的年头,特别灵验。
二是历史可朔至金代。元时汉薛东岳庙不是新建,而是重修,以前在金朝时就有。宋金对峙时,北地吾乡归金。按照东岳庙的民间营建时间,可能在宋金时汉薛村也属于全国建造东岳庙最早的村子,而且规格较高,“前殿后寝”,可惜原金代碑文找不到了,无法详知其貌。更令人可惜的是,即便这样的东岳庙建筑群,最后也随着战乱兵燹毁坏掉了,只剩下“中有大殿,后缺路寝,傍列两庑,前耸三门”的残迹,时间也有记述——“肇造规模具见大定纪事之碑”,为金世宗完颜雍时所建,距今已有1000年之久。
三是汉薛自古东西一家。最早听说汉薛村分为东薛村、西薛村,是从老辈人口中得知,但并不确认东汉薛与西汉薛是否为独立两村,还是从何时合为一村。按照金元时的碑文来看,汉薛村应该自古就是一个完整的大村,至少千年之内不分东西,分东西村呼之,不过如现在的村东村西一样,并不是“分治”之意,而是村大分域称之。《汉薛村东岳庙碑记》碑文中,“里人张福成,金朝仕竖,遥遥之华裔,继其志,补其阙,聚众合谋,鸠材命工,协力助役者辐辏而至”,讲得已经很明白:村人张福成,在金朝作小官(竖,为级别很低的内宦,或为奴也未可),本是我华裔子孙,他召集大家合谋出资修建东岳庙,用了三十年时间,花费了不止五千贯钱才完成。汉薛张姓,世居村东,早年张家巷口有天神庙,故张家巷又称“庙后头”。村东,“庙后头”的张福成带人在汉薛村西建庙,说明东西薛村同属一村,不分彼此。不然,外村人怎能在他村建庙?那么,庙建得怎么样呢?“增修殿五筵七转,飞栏奋翼,盖瓦铺鳞,柱如林立,半似山拱”,飞檐半拱、柱如林立,庙盖得比以前的还要好,毕三十年之功于一庙,确为当时之民力所极。

万荣东岳庙飞云楼

有人会说,既然汉薛已无东岳庙,这样追记千年前古庙,有何意义?
现在的汉薛村,虽然原来金元时期始建的东岳庙建筑群早已荡然无存,但按碑记索寻,村西北处至今仍然完好保存着一处古建——玉皇阁(又称玉帝阁),本村人称其为过风楼。此玉帝阁,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修建,除此再无其他文字记载可考。但以民间东岳庙的营建规格来看,其建筑大多模仿宫廷模式,有大殿、献殿、寝宫,设置三门两庑,中有钟鼓二楼,规模有如帝王建制。汉薛原东岳庙的门殿宫阁等组成构件,与全国其他东岳庙应大体相同,以一村之力修了三十年始成。吾观多数东岳庙,如北京朝阳东岳庙等,原来也有玉帝阁、玉皇阁、碧霞元君殿等建筑位列其中,那么吾村中现存玉帝阁(过风楼),或许应是在原金元遗址上于清道光时重修的。此猜想可能性极大,且位置已确定无误。
据考证,明清以后,乡村寺庙群逐渐形成了以玉皇阁为中心的建筑特点,多以玉皇阁居中且建于高处或高台之上,以追求至高、中央和建于拱门之上的特点,四周其他庙宇环伺,如众星拱月。其中,各地又以真武庙、三官庙等杂陈,上祀玉皇下祀玄帝,再崇东岳,体现民间信仰演进的世俗化与多样性。于此,汉薛村现今“过风楼”,应称玉皇阁为正,尽管今人或称“过风楼”或称“玉帝阁”,但其称多自民间口耳相传,历史上可能还曾叫过“三官庙”的,稍加规制应统一为“玉皇阁”才是。后来,从一副对联基本可以确认,现汉薛村西北玉帝阁(玉皇阁)就是当年东岳庙的建筑遗存无疑,并且于清代沿玉皇阁追求至高的习惯,开始加高建于砖砌高台之上,其下为供人穿行的“城门”洞。
汉薛玉帝阁楼廊前石柱有副对联,于地面仰视石刻字迹莫能辨识,登楼细查,此联跃然眼前:
帝德协天心正气常昭宇宙,
财源滋地脉深恩永庇人间。
原先曾以为,联中“帝德”为当时皇帝颂词,后看东岳庙文化资料始知此“帝”应是东岳大帝,玉皇阁、玉帝阁供奉玉皇大帝,东岳、玉帝二帝皆为道教神仙,常出现在东岳庙等道教场所,况宜别处东岳庙也有类似对联,如:
秩祀岱宗,永延帝祚。
再如——
峻极于天,赞化体源生万物;
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
帝出乎震,即八封之中震封之位,东方之意,与汉薛玉帝阁“帝德协天心”皆出一意,都是对东岳帝祚的颂扬之意。汉薛村中,原与玉帝阁相连的城墙曾蜿蜒村西北数里,方圆之内并无人家居住,这也与吾乡人不占庙土禁忌相合。吾乡人,历来节俭勤勉,敦品重廉,男崇信尚义,好急公事,乐于输将,元时的东岳庙建筑群,偌大一片庙宇楼阁,自延佑甲寅年春(1314年)到至正癸未年(1343年),共建了30年,才花费区区五千缗,实属不易。
想着他们当年的汉薛村人,从村东村西聚于村西北东岳庙,伸着两条泥腿,嚼完最后一口饭,用他们粗糙的手拈起三根细香,面对东岳神顶礼膜拜并许下心愿,然后心满意足地穿过玉帝阁下穿堂风劲吹的门洞,走向某处庙会摊点……不禁为这样烟火稠密、恬淡安静的俗世风情,心生荡漾,心向往之。
乡贡进士解栂了了百字的碑文写得并不生动,还有一半是论东岳如何如何,古板干涩,故未在吾文中引用,另一半才回到汉薛,又简笔而过。他在《汉薛村东岳庙碑记》文末,留下一笔,称张福成等“欲刻贞珉作不朽之垂将来,走百里丐余文,固辞弗获已而书”,意思是吾乡人跑了百里路求他写碑文,他实在推辞不过才写了。看来,当时吾村苦于无人执笔,才苦行百里求于这位未能擢第的乡贡进士。后世汉薛人当以此为警,切记耕读二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汉薛东岳庙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