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马库斯·马尔特 摘抄 -指日可待的幸福

指日可待的幸福。把考虑人类福祉视为主要愿景,需要实现的首要目标。
但有人不愿听到人们谈论这些,谈论上述目标。有人不愿着手进行这些事业。谁?总是回到同样的问题上,你瞧。谁?谁在背后操纵?谁是主脑?罪行对谁有利?那些名字!该觊觎那些大企业家吗?好战者。他们熔化了金属和钢铁,造出了子弹、炮弹、巡洋舰、装甲。或者高利贷者?他们玩弄战争的要素。金融家、银行家,投机、借钱、贷款。他们在赌生与死的行情。可难道他们不是同谋吗,这群人和那群人?有可能。因为形势聚集在一起。一同投身有利可图的事业。投资、生产、利润。董事会:坐在桌子周围的都是谁?那里不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大资本家的参谋部吗?但是谁,到底是谁?名字!脸庞!露出来啊,懦夫!
他们很强大,你知道的。他们很狡猾。他们是马基雅维利的信徒。他们无所不能。就算我的父亲,我那温柔、高尚的父亲也会被他们用掺假的爱国主义腐蚀了精神。所有手段都是好的。所有动力。所有的罪恶和侵占。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挥动旗帜,就为了让人们染上负罪感。怀疑。怀疑,当我们突然看见招展的旗帜。红白蓝。很美,这些颜色。你喜欢它们,我也是,因为红白蓝三色更好地映衬出了我们选择捍卫的价值观,你还记得吧,那上面镌刻的金字,那是信仰、承诺、誓言:自由——平等——博爱。除此之外,没有。我唾弃。然而,当这三种颜色宣称可以涵盖一切,废除一切时,我会憎恶它们。三原色的世界?不是为我准备的,谢谢。色彩变化无穷无尽,我都想要。我想要整个彩虹的调色盘!我想要兰波的所有元音!

《男孩》马库斯·马尔特
黄雅琴(译)


精彩点评:

1,这段是截取自女主写给正在战场上的男主的家书!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作者狠狠地批判了这场源自帝国主义“家务事”的战争令许多无辜的,甚至从非洲大陆来为宗主国卖命的民众丧生,令女主父亲这样被宣传欺骗的人愧疚而死!是近年费米娜文学奖获奖作品!
当然这只是中后段内容,前段主题是完全不一样的精彩!作者行文风格独特舒适而有力,黄雅琴女士的翻译水平也超棒!没记错的话她好像也拿奖了!全书包含社会、死亡、战争、亲情、爱情…女性角色塑造有趣,有兴趣的话可以品鉴看看!

2,当信仰突然破灭,就像被吹灭的烛光,当妄想分崩离析、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则是反面:确信自己无法幸免于难,自己不会活着走出战场。我要死了。就这样。盲目的信仰撞上不幸的真相。好吧,真糟!恶心涌上来。人们接受了。顺从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男孩》马库斯·马尔特 摘抄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