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读书笔记

《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作者李允鉌,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推荐理由一
取材和行文有趣、易懂,适合零基础初学者。书开篇从历史、哲学、政治、文学、宗教等视角去谈中国古典建筑,中、后篇从艺术和技术视角去解析古典建筑设计。使读者在具备一定古典建筑认知常识的基础上去了解古典建筑设计,来得更简单易懂许多。适合本科建筑学专业学生在低年级做对中国传统建筑科普性读物。
推荐理由二
如作者李先生所说:“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意匠”可作为建筑的设计意念,《华夏意匠》意即“古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意念”。这本书是从设计的角度来分析介绍中国古典建筑,书的整体构架有点像我们上设计课的课件构架。按照建筑概念明晰、建筑类型概述、建筑平面设计方法、立面设计方法、结构和构造设计、色彩和装饰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展开,章节安排很符合我们平时学习的习惯。
推荐理由三
可以当工具书使用。即使你不从第一页开始阅读,也能读懂此书。如果你只是想了解中国古建筑平面相关问题,你可以直接阅读第四章“平面”。它从建筑平面的构成、单座建筑、建筑群、典型平面制式和空间组织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古典建筑有关平面设计的内容都作出了很好的文字和诠释。作为工具书它还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每大段文字的旁边会有一句黑色粗体的简短文字说明,就像小学我们说的“中心句”一样,言简意赅的总结了这一大段话的中心思想主旨是什么。在查阅寻找答案时,是不是会很方便啊?
推荐理由四
引经据典,图文并茂。在这里请允许我吐槽一下我们的教科书《中国建筑史》(第七版),这本书应该是当下绝大多数建筑学院校的建筑历史课教材。我真心觉得在某些章节真的不能称之为图文并茂、浅显易懂。曾有人问:什么是好的学者?答:能把复杂问题做简单说明的人。可是该本书的第八章和第九章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例如《中国建筑史》第八章“屋顶曲线”章节,书上的图纸看上去非常的“高大上”(如图8-13),可就是没有辅以文字说明,在学习过程中搞得学生一头雾水。

图8-13 宋《营造法式》大木作举折之制
《华夏意匠》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它同样在第六章提到了屋面曲线的做法,也附有“宋式与清式屋面曲线定位方法比较图”。值得推赞的是它另附了这样的文字解释:“今来举屋制度,以前后檐方心相去远近,分为四分;自檐方背上至脊背上,四分中举起一分”、“折屋之法─以举高尺丈,每尺折一寸,每架自上递减半为法”。这些文字用数字计算方法很好的说明了屋架设计中尺寸数据的由来,使得屋架设计图纸很是容易懂。这段文字作者摘自宋代官式建筑巨作《营造法式》,古代匠人们依照它指导了几个朝代古典建筑设计,同时也是后人认识和研究古建筑的“葵花宝典”书籍。对《营造法式》文字的引用,不仅使得图纸上那些陌生的数据得到了解释,同时也显示了该设计理论的严谨性和权威性。
推荐理由五
善用“比较法”,注重知识点内容的融会贯通。作者李允鉌先生广泛运用中西比较和归纳汇总的方法,在确认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差异的前提下,即肯定了中国古代发展木建筑的道路,同时提出西方的砖石建筑也是符合西方地理取材和文化背景的。“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走着不同的道路,各自取得不同的成就,不同的经验”。今人若采用同一种尺度来衡量东西方建筑艺术的传统与成就的做法是错误的,更不会获得正确的结论。

宋式与清式屋面曲线定位方法比较图
立足于中国古典建筑,在古代造屋之法上进行对比和归纳。比如宋代和清代的屋架设计,作者将宋式屋架和清式屋架设计图同置于一张图纸上,首先提出了屋宇在相同进深情况下,清式屋架要高于宋式屋架,证实了中国古建筑屋架随朝代变迁越来越高的现象。同时列举了宋代《营造法式》和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关于屋架“举折”计算的文字,总结了“宋制是先由举屋之法定高度,然后往下“折”,清制是由下而上举。而上举的尺寸是由檩距为依据,因而脊高就没有固定的标准”这样的结论。
我想
我经常思考,建筑历史课为什么要大三才开设呢?我总认为它属于专业通识知识课程,某些知识大一就可以涉及和学习。对中国建筑史和西方建筑史有较早的初步认识,不仅能帮助你增加对专业的了解、提升学习兴趣,同时对建筑设计课程也会有不小的帮助,所以我会定期给大家推荐一些我认为不错的建筑史书籍。我不是书商,我只是搬书工。这些书咱们专业资料室里都有哦~资料室!你值得拥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