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笔记摘抄

孙中山
鱼建华编著
31个笔记
第7章 反对封建礼制

孙中山见此情景,更加对这种毫无人性的陋习愤愤不解,他央求母亲说:“好好的要将姐姐的两只脚毁伤,实在是岂有此理!”其实,这时的孙中山已深深地知道,母亲的心比他还痛。一想起妹妹秋绮缠脚的事,孙中山又一次感到心痛。那时秋绮7岁,母亲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将她的小脚紧紧裹起来。秋绮胀痛得呻吟不止,整夜地在床上辗转反侧,连下地挪动一下都痛得钻心。看到妹妹痛苦不堪的样子,孙中山看不下去,他向母亲恳求道:“妹妹疼得实在受不了啦!您就不要再缠住她的脚了吧!”母亲含着眼泪说:“帝象呀!我何尝不心疼秋绮,但是女人缠脚是顺理成章的事,疼痛也只好忍忍了。”
第9章 初步认识新世界

檀香山,又称夏威夷群岛,由夏威夷,即火奴鲁鲁、茂宜、瓦胡、考艾四个大岛以及其他小岛组成。群岛地处太平洋中部,这里是航行于太平洋中船舶的补给站,过往的船只都要在这里补给淡水、粮食以及其他物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气候温和,景色秀美,盛产檀香木、糖、米、水果。清朝嘉庆年间,夏威夷所产的檀香木就运到了广州销售,因此广东人就知道了这个群岛,便以其特产檀香木给它起了一个叫檀香山的中国名字。

到了学校,老师教得用心,学生学得专心。新鲜的科目设置,灵活的教学方法,井然的秩序,严明的校规,都深深地印在这位来自东方的一个制度陈朽、风气循旧国家的少年脑海里。“这座城市太美了,是人间的天堂!”孙中山的心灵在呼唤。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见所闻使他产生了改良祖国的蒙眬念头,他在日记中写道:“到檀香山,就读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生乎。”一切都让这个头戴红顶瓜皮小帽,身穿长衫,脑后拖着一条辫子的中国少年感到新奇。在孙中山眼里,这个番邦的首府到处生长着婆娑的棕榈树。这一切仍然满足不了孙中山旺盛的好奇心,一有空他则往大街上跑,扑入眼帘的新鲜事物令他兴奋,也令他思索。

现在,孙中山看见檀香山的女子们一个个健步如飞,生气勃勃,再想想家乡的女子们那副弱不禁风的模样,心里不由得想着给女子缠脚的风俗是不是太野蛮了?孙中山在这个异国他邦看到的东西越多,心里的疑问也就随之增加。孙中山感到要是能够进这里的洋学堂学习一番,肯定能够增长不少见识,这样才能将胸中的疑问消除掉一些。
第10章 强烈的求知欲

“嗳!”孙中山愉快地接受了。不久,母亲思乡心切,乘船回国了,孙中山则留在檀香山。那时,孙眉的生意正是蒸蒸日上之时,急需有个帮手,尤其是需要有至亲来帮助他料理生意。因此,孙中山到了茂宜岛之后,孙眉就希望他尽快熟悉商业,成为自己一个值得信赖的助手。在孙中山答应之后,他就安排孙中山在自己的一个商店协理店务,主要是掌管店内收支账目。孙中山在店内工作十分肯干,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满足,他内心里还是希望能到学堂里去,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将那些让自己感到困惑的东西搞明白。孙眉见弟弟一心想要求学,便满足了孙中山的心愿,将他送进了当地的盘罗河学校,补习算术等课程。
第12章 接受西方的思想

这一切被孙眉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的本意是将弟弟培养成经商方面的人才,但此时孙中山的种种言行让他觉得与自己的初衷相反。另一方面,他又怕父亲责怪他没有管好弟弟。他觉得,弟弟越来越像洋人了,可他不能把弟弟培养成小洋人。但是,弟弟一天天长大了,他也不好深管。于是,孙眉给父亲写了封信,征询父亲的意见。父亲当然也很生气,叫孙眉赶紧把孙中山送回国。孙眉把父亲的信交给孙中山,说:“父亲的意思让你回国,你看怎么办呢?”孙中山一边看信,一边听哥哥说话,没有回答。

接触并信仰基督教,使孙中山受到了基督教的救世观念以及其中的平等、博爱思想的影响,并且在以后的确是借助基督教“平等”“博爱”的精神,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把教堂当成了宣传反封建的讲坛。孙中山后来建立的革命组织,也是受到基督教会的组织方式的启发,而他初期的革命活动,也曾获得过基督教徒无私的帮助。檀香山的读书生活,使孙中山视野拓展,心智开张。他的生活情趣、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

这几年的学习与生活培养了孙中山浓厚的政治兴趣,并打下了西学基础。他对西方社会的历史、风俗、宗教、伦理,尤其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立宪政府的观念有了相当的了解,并且有相当的好感。孙中山接触并且初步了解了一个与传统中国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接受了与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大不相同的西方教育,他的眼界、知识、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些原来他看到而且不满意的事,现在他初步找到了批评的武器,一些他原来以为当然的事情,现在也发生了疑问。将他在夏威夷所见到的一切,以及西方的教育所告诉他的一切,与他以前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进行比较,他觉得应当对中国进行改造,而改造的蓝本就是西方世界。

说到这几年对于自己的影响,孙中山1912年曾经这样说:我幼年时候,在家乡的村塾从老师读书,所学并不多,读了几年书,不过是略识得几个字而已。过了几年后,有机会到檀香山,进入了西方的学校学习,看见那里的教育方法远比家乡村塾的教学方法要好。因此,每每在课余时间与学校里的中国同学谈心,言谈之间,不由得就产生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那时候的心情就恨不得使中国所有的人都能脱离苦海,都能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正是在夏威夷,少年孙中山起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伟大志愿。他后来的奋斗也就是在实践自己的这一志愿。1883年6月,17岁的孙中山就这样心有不甘地结束了自己第一次海外学生生涯,自檀香山起程回家乡,但这时候的他,再也不是几年前初出家门,以怯生生的目光好奇地打量着周围世界的那个乡村孩童了。
第13章 破除封建迷信

他用手指着砸坏了的神像说:“看你这样威风,现在又奈我何?”接着他又把左廊金花娘娘塑像的脸皮刮破,还毁掉它一只耳朵,并大声地对几个老人说道:“你们看,这不是泥塑的吗?如果它真的有神灵,就让它来找我好了。这泥东西能保佑什么?它连自己都保佑不了,哪还能保佑你们!”村民们都惊呆了,尤其是那些老人,根本不敢相信自己所见到的一切。这时,孙中山举起右手,用他手中那只掰下的泥指头去击神像的脸,轻蔑地说:“你们看那,我折断了它的手指,它还照样对着我笑。这种无用的东西,如何能保佑我们村民?”话音刚落,他便把泥指往供桌上一摔,泥指“啪”地落在地上,碎成几块,扬起一阵不小的灰雾。
第14章 坚持完成学业

,来自《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他给自己起的新名字,也是他的教名。后来区凤墀用“日新”的谐音又给他多起了一个名字,叫“孙逸仙”,寓意“自由神”。他在香港和广州念书时以及伦敦蒙难后,都是用的这个名字。1884年4月,孙中山又转学到香港中央书院,继续求学。中央书院建于1862年,是香港第一所由英国当局所办的官立中学,也是一所新式英语学校,校长、教员均来自英国著名大学,他们思想开放。这是一所十分优良的学校,教学质量很高,中国近代有不少著名人士都曾在这个书院求学。孙中山在学校认真学习各类课程和攻读中外文书籍,也加深了对西方科学、社会以及政治制度的认识,尤其是对英国国会的发展、王权与人民的斗争的经过,西方共和国的组织、法国大革命的故事以及19世纪欧洲的革命等都有深刻了解。

没办法,孙眉只好写信给弟弟,谎称生意失败,骗弟弟来檀香山。孙眉向孙中山说明了这一切,然后叹口气道:“不是哥哥不心疼你,我给你一部分产业,是想让你回去以后成家立业,为祖上争光,不是让你拿来闯祸的。我担心,你手里有了钱,将来会闯更大的祸,以至连累全家的人,所以我打算把这部分产业暂时收回,等你以后改正了再说。”像绝大多数中国传统家庭一样,孙中山的父母以及长兄孙眉都希望孙中山这位孙家的二儿子,走一条循规蹈矩,在大众看来安分守己的路。孙眉的一番话,说得推心置腹,语重心长,可孙中山听来却很不是滋味。他觉得破除迷信和信奉宗教都是正事,自己并没有胡作非为,更没有仰仗自己有钱,干什么坏事。
第16章 努力学习医学

近代科学强调以实地观察与亲自试验作为研究万事万物的基本方法,这对于孙中山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17章 结交有识之士

在鼓吹革命的同时,孙中山也十分注意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寻求将来革命事业的合作者和助手。当时在孙中山身边,能够理解他革命言论的人并不太多。一些人,认为孙中山的革命言论简直就是大逆不道,让内地官府知道了,是要杀头,甚至要株连九族的。而另外有一些人则把孙中山看成是一个疯疯癫癫的疯子,对他的革命言论付之一笑,觉得不必当真。只有南华医学堂的同学郑士良和陆皓东两个人,有时到香港或广东来,敢于同他聚首。郑士良1888年在南华医学堂辍学后,返回家乡,联络会党,被推为“三合会”的首领。

郑士良从小就有大志,曾跟随乡中父老学习武术,与附近的绿林豪杰以及会党组织的“三合会”有交往,并加入了“三合会”。三合会就是天地会的别称,是广泛活动于南方各省的秘密社会组织,成员十分复杂,既有一般农民、商贩、工匠、苦力等,也有地主和落魄书生,“反清复明”,也就是推翻清朝的统治,恢复明朝的统治是它的宗旨。郑士良由于与三合会交往密切并加入该组织,所以种族思想十分强烈。后来他由惠阳到广州求学,开始时是在德国教会所设的礼贤学校求学,并且在那里加入了基督教。1886年,也就是在孙中山进入博济医院求学的那一年,郑士良也进入该医院求学。
第22章 发起惠州起义

如果自己搞不好,我就让更有才干的人来领导,自己‘服犬马之劳’,不然的话,只好自己肩负起这个艰巨的任务。”
第23章 顽强领导斗争

这年9月26日,孙中山离开日本去檀香山。旧地重游,他发现七年前他在这里辛苦组建起来的兴中会,已经被破坏得名存实亡了,主要的破坏者,就是以康有为为头目的保皇党。

近来我党在知识界已经联络成一个很出色的团体,以实际行动进行革命活动,现舍身从事斗争的已经三四百人了。他

们都是学问充实、志气坚锐、魄力雄厚的人,文武才技兼长。有这样的饱学人才,中国的前途真正有希望了。

孙中山自己还亲自开炮轰击清军,看见炮弹在敌人阵地爆炸,孙中山心里乐开了花,他高兴地对身边的同志说:“我搞革命20多年,今天总算有机会自己开枪开炮打击清军了。”
第24章 辞去大总统之职

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所领导的第十次武装起义。所有这十次起义,虽然都因没有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失败了。 但是,它们都打击了清政权,在政治上、精神上动员和鼓舞了民众,促成了革命形势的高潮,一步一步把清朝统治逼上了灭亡的境地。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离开上海前往南京,晚22时,正式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职,同时宣布中华民国成立。 2月12日,清朝皇帝溥仪被迫下了诏书,宣布退位。至此,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王朝终于被推翻,自秦始皇以来绵延了2133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就此结束了。
第25章 重新组织政党

孙中山耐心地鼓励革命党人振作起来,恢复以往的朝气。这年年底,他函告南洋的革命同志:“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恶消长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孙中山眼光远大,对未来抱有必胜的信心,他指出,即使在自己这一生革命也难成功,但四万万民众总有站起来的,一定不要害怕。
第26章 拥有了甜蜜爱情

1916年1月1日,袁世凯恢复帝制在北京黄袍加身,举行登基大典,改国号为洪宪元年。
第27章 发起护法运动

1916年6月6日,只做了83天皇帝美梦的袁世凯,在举国一片讨伐声中黯然死去。
第28章 思考革命方向

在一次群众集会上,一位北京大学的学生发言,指名批评说:“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算不上革命。他的革命仅仅是把大清门的牌子换作中华门,这样的革命不算彻底,我们这次要作彻底的革命。” 与会的孙中山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带头热烈鼓掌。会后孙中山还对这位同

学恳切地说:“我所领导的革命,倘早有你们这样的同志参加,定已取得成功。”
第29章 再次挥师北伐

1919年10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废除旧总章,采用新规约,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纲领。
第30章 与共产党合作

8月,中共中央召开的西湖会议,正式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8月25日,也就是孙中山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之后回到上海的第十天,李大钊陪同马林去拜访孙中山。马林劝孙中山不要搞纯粹的军事斗争,要注意开展宣传工作。此后,李大钊又多次拜访孙中山,和他商讨振兴国民党以便振兴中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李大钊知识渊博,分析问题鞭辟入里,尤其是他真诚的态度,深得孙中山的好感。他们的会谈往往一谈就是好几个小时,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孙中山对李大钊十分钦佩和尊敬,认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革命同志,在斗争中能够依靠他们明确的思想和无畏的勇气。

李大钊知识渊博,分析问题鞭辟入里,尤其是他真诚的态度,深得孙中山的好感。他们的会谈往往一谈就是好几个小时,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孙中山》笔记摘抄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