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 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
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中学毕业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肄业。1892至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189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1915年发表长篇小说《人间的枷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赴法国参加战地急救队,不久进入英国情报部门,在日内瓦收集敌情;后又出使俄国,劝阻俄国退出战争,与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有过接触。1916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远东。1920年到中国,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彩巾》(1925)。以后又去了拉丁美洲与印度。1919年,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问世。毛姆于1928年定居法国地中海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去英、美宣传联合抗德,并写了长篇小说《刀锋》(1944)。1930年,长篇小说《大吃大喝》出版。1948年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卡塔林纳》出版,此外又发表了回忆录与文艺批评等作品。1954年,英国女王授予其“荣誉侍从”的称号,他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1959年,毛姆作了最后一次远东之行。1965年12月16日于法国病逝。
童年不幸,性格内向;五年学医,后弃医从文;游历世界各地,有世界旅行家称号;结婚两次,后成为同性恋者;被称为英国的莫泊桑。
二、主要内容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月亮和六便士》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三、章节介绍
四、经典摘抄
1、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2、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3、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经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
4、在爱情的事上如果你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5、为什么你认为美——这世上最宝贵的东西,会像沙滩上的卵石,一个漫不经心的路人,随随便便就能捡到?美是美妙,是奇异,艺术家唯有通过灵魂的煎熬,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创造出美。而当美出现,它并非为了让每个人都认出它自己。要认识它,你必须重复和艺术家一样的奇异之旅。
6、只有诗人和信徒确信,在沥青路面辛勤浇灌会培植出百合花来。
7、魔鬼要干坏事总可以引证《圣经》。
8、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9、要记得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就像头顶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
10、爱需要有自甘示弱的姿态,有保护对方的愿望,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有取悦别人的心理——总而言之,爱需要无私忘我,或者至少需要把自私隐藏得不露痕迹,而且爱也需要矜持……爱是全心全意,只有全情投入才能成为合格的爱人……;爱需要山盟海誓,尽管知道一切无非是镜花水月。
五、总结
老实说,我不喜欢这个作家,更不喜欢他笔下的主角,甚至这个作家给我一种很厌恶的感觉。一个人在追求自己梦想的时候,可以抛妻弃子、可以背信弃义、可以霸占别人的妻子、可以自私的只考虑自己,这样的天才让人感到恶心。人们还要去标榜他所看到的不一样的美的世界,作家还要美化他的外貌和人格,让人觉得他那不知廉耻的所作所为都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无感。这世上并非所有的人都在庸庸碌碌的寻找六便士,也有些人在抬头欣赏那美丽的月光。太过于抬高这样毫无人格魅力的人,是对人性之美的侮辱。并非你的月光才如此特别,更多人在六便士中也追寻着价值的意义。
那个荷兰的画家,就是在画画上没有天分,也有获得美好生活的权利。并非人人都是天才,并且是庸才都要做天才的陪衬,自私的天才让人感到恶心。就像荷兰画家一样,爱别人、爱世界,尽管知道月光遥不可及,也不放弃对它的欣赏。有什么不好呢?我们在世俗中做一个快乐而普通的人,难道不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价值?或者,如果你看到你的月光,请不要伤害其他人,别人不是你追寻月光的必须的牺牲品。
六、关于高更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英国作家毛姆曾以高更的经历为蓝本写过一部著名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其中虽对高更的生平与人格不尽真实,但也正是这部小说让高更出众的才华与过人的勇气得到世人关注,而高更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画作所体现出的对于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非常具有典型性的。
他的绘画风格与印象主义迥然不同,强烈的轮廓线以及用主观化色彩表现经过概括和简化了的形体,都服从于几何形图案,从而取得音乐性、节奏感和装饰效果。其理论和实践影响了一大批画家,被誉为继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
保罗·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并通过毕沙罗卷入了印象主义的天地。
简化了的巨大形状,均匀单一的色彩,分割主义,无阴影的光,素描与颜色的抽象化,超脱自然,这就是高更所发现和创立的艺术。
2015年2月8日,高更的一幅油画以3亿美元(1.97亿英镑)成交,创下艺术品最昂贵价格成交纪录。
据悉,这幅题为《你何时结婚?》的油画是高更于1892年所作,画中有两名大溪地女子,原由一位瑞士收藏家所拥有
这是去年的读书笔记,今年来读,又有些不一样的想法,但不做更新。文章内容部分摘自网络,侵删,仅供学习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