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愿花儿在世界上每个角落都能盛开

追风筝我一共追了3次,第三次才追成功,有点愧对于如此精彩的小说。前几次追风筝只追了一点点就断线了,也不记得是什么原因了。因为只看了一点点,所以不知全貌的我还鲁莽的以为这本小说也没有外界评价的那么高呀。但是当我追到后半段的时候,我是哭着看完的。

书中刚开始涉及到的追风筝是实在的追风筝,阿富汗的一种斗风筝比赛,一方会把另一方的风筝割断,小孩子追逐失败掉落的风筝。这只是阿富汗小朋友冬天的娱乐游戏。
而之后的追风筝,我所理解的应该是对和平的追逐,是对生存自由的追逐。

这是一个发生在乱世关于“赎罪”的故事。男主人公对于自己小时候放过的错误进行赎罪,从胆小懦弱成长为强大有担当。
书中所描述的阿富汗是有种族矛盾的国家。男主人公阿米尔和仆人哈桑分别来自两个民族,且他们之间有民族歧视。阿米尔属于被社会认可,地位高贵受人尊敬,一般被人称为少爷。而哈桑是属于社会地位低下,被驱赶被嫌弃,在相对和平的时候就已经属于被欺负的一类。

阿米尔和哈桑一起长大,在哈桑心中阿米尔是他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朋友,且是“为你,千千万万遍”。但是阿米尔心中的哈桑都称不上朋友。如书中写到“奇怪的是,我也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无论如何,不是一般意义的朋友。”即使他们一起长大,吃同一个奶妈的奶。我想这很有可能是社会矛盾造成的内心距离感,当然也是小时候阿米尔的性格缺点。

在一次重要的斗风筝比赛中,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被阿米尔同族的阿塞夫欺负了。哈桑看到后选择懦弱逃开了,等罪恶结束后才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似的出现在哈桑面前。即使他看到哈桑裤子后深色的污渍,双腿间滴下的血滴,也听到了他的哽咽。
而因为看到哈桑,面对不爱了内心的内疚与无措,阿米尔再次选择了通过见不得人的手段赶走哈桑。因为他父亲不同意赶走哈桑一家,阿米尔就把手表和钱偷放到哈桑房间,诬陷他偷东西。最终哈桑和哈桑的父亲明白,他们已经不能在这个家待下去了。

即使哈桑不怪阿米尔一切的背叛,藏起受伤的身心,但是阿米尔却不能忍受看到哈桑。他承受不起来自内心的惩罚,承受不住面对哈桑时自己的背叛。哈桑还是和父亲一起离开了。
也庆幸阿米尔有良知,没有良知的人,是不会存在内疚感和负罪感的。

战争爆发后,阿米尔和父亲逃往了美国,虽然没有在阿富汗富裕无忧的生活,但也是不用为生存担心受怕。在安居十几年以后,因为在阿富汗的长辈病重,重返家乡。知道了所有真相,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一直不耻“偷窃”的父亲,放了严重的“偷窃罪”。偷走了哈桑和他的知情权,哈桑父亲为人父的权利。而这些对于当下的喀布尔家乡似乎又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故事中的人物都已死去,哈桑父母死了、哈桑死了、父亲死了,唯一的知情者也正在死去。只遗留下哈桑的一部分,留在了战乱中,留在了风中,不知即将飘向哪里或者即将死去。

懦弱的阿米尔被内心的内疚刺痛,最终决定勇敢一次,再次做回好人。拯救哈桑的唯一的儿子索拉博。索拉博他经常给哈桑讲的英雄故事中的主人公,哈桑赋予他儿子。他希望他可以长成一个好人,一个自由的人,还是一个重要人物。

故事的结尾,阿米尔成功带索拉博离开了阿富汗,这应该是给读者的安慰也是给阿米尔的安慰。过程虽然血腥、残酷,结尾还有希望,但这也许也只是小说中的结尾。

文中有几个情节让我感慨。
最初阿米尔的胆小、懦弱、自私,眼看着哈桑被欺侮,让我气愤。“狗东西,哈桑是为了谁去追的风筝,当初是谁在阿塞夫堵你们时,站出来保护你的。”

后来遇见战争,个人品性问题被弱化了。战争面前,生存才是最重要的。战争会让人退化,只留下生性,但也会进化人性,知晓人生苦难。
如阿塞夫,可以随意欺负他人,强暴小孩,用石头砸死他眼中的“通奸犯”。而有些人可以选择捐出自己所有的资产,保护小孩。

在阿米尔去救索拉博的过程中,恶人还是阿塞夫,而索拉博实现了哈桑的承诺,用弹弓让阿塞夫成为了独眼龙。

“为你,千千万万遍”即使我不在了,也将由我的后代为你执行下去。如果你回来,你会发现有个忠诚的老朋友在等着。

还有一个情节,原文是这样的:
“所以当塔利班刚来的时候……”
“他们是英雄”拉辛汗说
“至少带来了和平。”
“是的,希望是奇怪的东西。至少带来了和平。”

希望花儿在世界上每个角落都能盛开,音乐再次在茶屋响起,风筝再次在天空飞翔。

薛之谦:我的愿望是世界和平!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愿花儿在世界上每个角落都能盛开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