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迁移:移动时代知识的真正价值》读书笔记

1
以前,知识是存储在书本里的;现在,知识是存储在云端的。这就是所谓知识的“大迁移”。也意味着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那么,网络时代,学习基本知识还有必要吗?

在一个查找事实如此便捷的世界,求知还有价值吗?

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吗?

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还是精通一门专业对人生发展更有利?

知识付费产品满天飞的当下,什么知识才是值得学的?

《知识大迁移》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2

本书的作者威廉·庞德斯通是一位卓越的思想者、研究者,也是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他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系,至今已出版了14部畅销书,如我们熟知的《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无价》等,本本畅销,并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

作者指出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欠缺,即所谓的“元无知“(meta-ignorant)状态,也就是说,无法意识到自己无知的状态。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

学习者必须掌握足够多的事实,才能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及其欠缺部分心中有数。只有这样,他才能免受“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影响,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借助谷歌等搜索补上自己所欠缺的部分。

传授事实,还是传授方法,是教育的永恒困境。在传授事实的这一边,是背诵乘法表、历史大事日期和教规;在传授方法的这一边,是强调批判性思维和技能。

作者指出,当今时代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是很矛盾的。我们仰慕知识,而且至今仍认为:知识本身就是一个追求的目标。但我们又更多地把知识看成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实现社会进步,获得财富、权力。对毫无功利心的教育,我们心存怀疑;而看到“投资回报率最差的8类大学文凭”一类的标题,我们就会忙不迭地点击进去。

互联网不会让人变蠢,但它会让人们更难意识到自己对哪些事情无知。缺乏知识会扭曲人们构建世界的心智地图。这些曲解会影响到人们在私人领域和公众领域的选择、行为和观点。

3

本书核心的观点之一:狐狸式哲学,即拥有广博的常识性知识,正迎来了一轮严峻的逆流。我们的媒体思潮更喜欢跟事实建立起有如刺猬般的关系。我们拥有了数字化工具,可以在感兴趣的领域一头扎进深水区,同时排除其他所有无关的事。它承诺“其他一切”将永远保留在云端,可按需取用。在这番迷人的宣传里,另一些东西则消失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事件发生的情境“知其然”。有了总体印象,人才能对具体事件进行评估,而总体印象为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提供了最重要的洞见。

广义的终身教育不仅仅是实现财富与健康的途径,尽管与此有莫大的关系。学习行为塑造了我们的直觉和想象力。已知的事实是连接不同个体、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共同参考点。它们是闲聊、观点和梦想的基础,它们让身为公民的我们更睿智,还带来一份意义常被低估的礼物,那就是谦卑。因为只有知识广博的人才明白自己欠缺些哪些知识。有一样东西你没法上谷歌搜索,那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应该搜索什么。

如何评价这本书,我认为某些观点还是值得借鉴的,但论据并不亲民,需要大量美国文化积淀才能产生共鸣。有兴趣的可以翻阅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知识大迁移:移动时代知识的真正价值》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