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三版):爱在自由里》读书笔记

1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是刘称莲老师所著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副标题为“爱在自由里”,所以主题很明确,如何让孩子在小学六年里,自由自在的学习和成长。教育题材的书籍很多,纯理论也有,结合实际也有。刘老师这套书(她还写了另外两本:《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后面两本书读完后再做推荐。)讲述了她在教育和培养自己女儿过程中经历的种种事件,以此总结出在小学六年的过程中,一种相对合理的培养策略,我姑且以这种方式来表述。提出的教育理念我认为是符合这个时代发展的,值得家长们参考学习的。

2

以下摘录了些我较为推崇的教育理念,以及我个人的理解,供大家学习:

1、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不属于你,不属于我,他终究属于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一味地在孩子成绩方面与别人攀比,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长。(这是很多家长都懂但都很难做到的一点)

2、在功利社会、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我们不要联手“折磨”孩子,而应该积极和老师们一起,用心陪伴孩子,启迪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培养孩子抬头看天的情怀,塑造孩子阳光开放的心态。

3、多让孩子向大自然学习,会让孩子变得灵活、善于变化并富于创造力。

4、教育专家孙瑞雪说:“玩雪就是认识雪,看一棵树就是认识一棵树。面对一个自然的世界,孩子把自己的身心投放进去,去感知它的美妙。这么一个体验快乐、锻炼勇敢的过程,也是帮助孩子建立人格的过程。”(要认识世界那就必须要走出去看看)

5、无论热爱怎样的体验方式,无论在哪一个领域有特长,甚至只是一腔热忱,家长也不妨允许和支持孩子。(孩子成长的方向应该由孩子来决定,而我们做家长的要起到引领的作用,纠正偏移,带上正轨,至于他们要在什么样的康庄大道上奔跑,是他们的自由)

6、尊重女儿的独特性,希望她按照自己的特性去成长。我相信,在父母的爱护之下,每个孩子都会成为不一样的人才。(其实独特性很重要,平凡确实是一种生活理念,但平凡创造不了伟人,世界因为独特才能成为世界,我们五彩缤纷的世界由无数的独特物质构成,而人又是独特中之翘楚。生命之短,不精彩怎么行,让孩子走他们喜欢的道路是绝对不会错的。)

7、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就对父母们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那就是:百依百顺。”(这点我不想多说了,有此类问题的家庭,孩子成长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要改变很难,必须从整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入手。)

8、对孩子来说,家庭的氛围非常关键。父母为他创造的是阅读的氛围,他就可能喜欢上阅读;父母为他创造的是看电视的氛围,他就可能喜欢看电视。如果养成了好习惯,孩子终生受益。(习惯怎么培养,家长以身作则。)

9、据统计,我国每年人均阅读量仅为4.5本,是日本国民年阅读量的1/9。在世界各国中,以色列人读书最多,年均每人读书64本;俄罗斯第二,年均每人读书55本;美国也正在实施年均每人读书50本的计划。中国人年均阅读量这么低,应该也跟父母没有培养孩子的阅读意识有关吧!做读书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读好书,陪着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好比为孩子安装了一台发动机。”(极力推荐阅读,坚持阅读18个月,足以养成阅读习惯,而后的发展你会感谢这一点点的“付出“,打引号是因为对很多人而言,这根本是享受,怎能说是付出呢。)

10、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在一次又一次的满足中,他对事物的探索欲望便得以保持。谈到学习上,便是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很好的呵护。

11、家长要做的,就是要让孩子明白,探索了解这些神秘的事物需要识字阅读,需要通过读书来满足自己的探索欲。如果想进一步做研究,还要学习数理化等基础学科,才能帮助自己更有成就。我们满足孩子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其实是在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说到底,这才是让孩子喜欢学习的源头和基础。

12、学习是随时随地的,不是说只有在课堂上听讲抑或写作业才是学习,孩子从事的每一项事情都是在学习。

13、孩子是在学习中成长的,他可能时刻都需要知道事情该怎么做。当他做得好的时候,家长及时肯定和认可;当他没做到的时候,家长教导他如何做,把焦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而非抓住孩子的问题不放,这一点很关键。(这点很重要)

14、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孩子来说,当自我价值感被满足了,他便很喜欢去做某件事,而成人的不断认可和夸奖,会让孩子内心产生一种“我很强大”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是自信的感觉。

15、学习习惯包括每天的预习和复习、阶段性的小结以及课外阅读等,这些习惯一旦在孩子10岁之前养成,对他后面的学习乃至将来的工作、生活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要养成好习惯不容易,需要家长的配合,该放手的要放手,该严格时要严格,一时心软,苦的是孩子的未来。)

16、家长要配合学校,在小学的时候就引导孩子多阅读并且练习写作,早早地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写作。

17、孩子本来在艺术方面非常有天分,可以走艺术的道路,家长却为了提高文化课成绩,让孩子完全放弃自己的爱好,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拥有一技之长总比处处平庸要好得多啊!(完全赞同,孩子的创造力不是自己变没的,是被家长一点点的扼杀的,棱角都被磨光了,还怎么突出呢。)

18、我感觉奥数和华数真的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学习的。学好了,对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帮助;学不好,就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反而会事与愿违。第一,尊重孩子的天分,也就是智能方面的突出表现。要确定孩子是不是学习该课程的材料,再去有的放矢地选择;第二,尊重孩子的兴趣,只有孩子真正喜欢,才能学有所成;第三,尊重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孩子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需求,错过了关键期也许终生都难以补救。

19、孩子是哪块料,就进哪座“庙”。孩子层次不同,所进的学校自然也就不同,“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择校是社会问题,里面包含着家长们的无限大的脑洞,譬如进不了好学校只能讨饭等等的荒唐想法。)

20、正是家长的功利思想在作怪,让本该在放学以后投身大自然或者尽情玩耍的孩子们承受了许多额外的负担,让本该充满快乐的童年生生地被残酷地剥夺了。

21、每个阶段,孩子都有自己做事或者帮大人做事的愿望,那是孩子成长的需求。家长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帮助孩子逐渐长大,而不剥夺他做事的权利。

22、在目前“学习好,便一好百好”的教育大环境下,确实需要家长拥有一颗平常心,关注孩子各方面的成长而不只盯着学习,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收获而不只盯着分数。(学习很重要,分数也很重要,但是分数好不代表学习好,真正要做到的是学会学习,这才是受益终身的教育。)

23、我们家长要做的是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唤醒潜藏在孩子身上的“沉睡的巨人”,让孩子成长为他本来的样子,而不是以孩子的短处来跟别的孩子的长处去比,并逼着孩子做他不擅长的事情。要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长大,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每个家长都会无意识的犯此类错误,因为很多家长也都是这样过来的,好好想想曾经你的父母一再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你时的那份无奈吧,你就能体会孩子此时的心情。)

24、孩子终归要独立面对人生的路。就像学习走路,家长只有把手松开了,孩子才能走稳;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家长只有撒开扶把的手,车子才能快速前行。人生的路何尝不是如此,家长从小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才会成为独立的、自信的、负责任的人。

25、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也必须让他学会独立完成,家长只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帮助解决问题就足够了。

祝愿每个家长都能培养出优秀、自信、独立的好孩子。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三版):爱在自由里》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