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第七卷)-秦并天下》读书笔记

1

从这一卷开始,易中天中华史进入第二部分“帝国阶段”。帝国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据的极大分量。帝制历时长达两千一百三十二年,是三千七百年文明史的十分之六。

战国是邦国向帝国的转变阶段。西周、东周、春秋是邦国时代。西周之前是早期国家时代,其中商是部落国家联盟,夏是部落国家。再往前追溯,所谓的“三皇五帝”都在史前史,不属于文明史。所以说,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可以统称为“前帝国时代”。夏以前,则是“前国家时代”。

前六卷,按照易中天的说法,构成了中华史的第一部分“中华根”。第一卷《祖先》是破冰之旅,第二卷《国家》是巡航之旅,第三卷《奠基者》是寻根之旅,第四卷《青春志》是心灵之旅,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是高手过招,第六卷《百家争鸣》是头脑风暴。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七卷《秦并天下》。

2

大秦帝国灭亡之快的确匪夷所思。灭六国,从王国变成帝国,秦只用了九年工夫。从称帝到灭亡,却不到十五年。恐怕这不是秦始皇所能预料。兴亡只在顷刻间,为何超越一切的强大帝国,会死的如此之快,如此悲凉?

柳宗元说,秦亡和周亡是不同的。周亡在制度,政治没问题。秦亡在政治,制度没问题。秦失于政,周失于制。

其实秦之亡既在政治,也在制度。政治上的补救办法,是把苛政变成仁政,至少看起来像仁政。制度上的补救办法,则是在中央集权和官员代理之外,再立一根支柱。只有这样,帝国才真能立于不败之地。

帝国的危险无非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草民造反,二是六国复辟,三是蛮族入侵。而秦就死于草民之反。

3

表面上看秦与二世而亡。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照理说是不该当皇帝的。秦始皇自己选中的接班人,也不是胡亥,而是公子扶苏。可惜这份已经加盖了印玺的诏书,被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掉包,胡亥成了二世皇帝,扶苏则被矫诏赐死。

实际上秦二世继位的第二年,陈胜吴广就反了。义军大旗一举,天下云集响应,星火顷刻燎原。两年后,秦相赵高谋杀了二世皇帝,立子婴为秦君,去帝号,称秦王。仅仅风光了十四年,大秦就一落千丈,由帝国重新变成了王国。更可悲的是,降格为王国的秦并没能苟延残喘,子婴也很快就向刘邦投降。一个月后,项羽率诸侯联军入秦,掠财宝,掳美女,焚宫室,屠咸阳,杀子婴,尽灭秦宗族。而后分封天下,自号霸王,史称“西楚”。一个庞然大帝国,就此土崩瓦解。

4

再来看看秦始皇对中华文明的贡献,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亩制,统一车轨。但意义最为重大的,还是统一文字。我们民族的文明三千年不中断,文字的作用功不可没。从甲骨到金文,从周篆到秦篆,从篆书到隶书,陈陈相因,一脉相承。于是商文化延续为周文化,周文化延续为秦文化,秦文化延续为汉文化。承上启下的,正是秦始皇的“书同文”。

贡献是有,恶行更盛。焚书坑儒的恶行就差点毁了整个中华文明。更痛心的是,七年后,项羽又放了第二把火。如果不是之前萧何抢出了一批文件,其后果真不堪设想。中华文明的许多宝贵遗产,从此再也找不回来了。中华民族的许多宝贵思想,也被遗忘和中断。被中断的还有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的传统。损失已无法挽回,秦始皇、李斯和项羽罪不可赦。如果另一个世界也有法庭,他们是应该送去受审的。

5

陈胜吴广的崛起有他的偶然性,也有历史的必然性。事实上,如果说春秋是贵族的时代,那么战国以后就是平民的时代。一介平民由布衣而卿相,平步青云,一夜暴富,可谓屡见不鲜。苏秦、张仪、冯驩、毛遂,都是,当朝宰相李斯也是。

陈胜吴广仅为一届戍卒,也是被秦制逼入绝境后不得不反。天要秦亡,不得不亡,民心所向。正如马克思所说,每到革命的关键时刻,人们总会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穿着他们的衣服,喊着他们的口号,演出历史的新场面。其实谁反都一样,真正的原因,是人们对秦恨之入骨。他们痛恨秦始皇,痛恨秦二世,痛恨秦的军官和地方官,更痛恨秦的制度和政治,恨不得秦制和秦政早早灭亡。因此起义一旦爆发,必势如破竹,无可抵挡。

陈胜吴广毕竟还是小人物,格局不够。真正的大秦掘墓人是刘邦和项羽。如果说项羽是贵族是混混,那么,刘邦是平民也是流氓。

巨鹿之战奠定了项羽的王者地位。下令凿沉渡船,砸碎煮饭的鼎锅,烧掉居住的房屋,只带三天的口粮,以示拼死一战的决心。以此留给后世一个成语:破釜沉舟。 秦将苏角被杀,王离被俘,涉闲自焚,巨鹿解围。何等骁勇,何等不择手段。

刘邦呢,其实没什么高尚品德,又没有一技之长,他凭什么最后成功,富有天下?因为他识好歹。而且,一旦他接受意见,甚至会做得比你想要的还到位。 正是靠着这一点,他步步走向胜利。 也正是靠着这一点,他网罗了众多人才。

事实上,自从越王勾践杀死了大夫文种,苏秦和张仪靠诈骗和权谋出将入相,一个时代便已终结。那个被终结的时代充满英雄气质和贵族精神,就像虎和豹;后来的时代却像狼和羊,崇尚利欲和权欲,越来越粗鄙而平庸。

刘邦虽然无情,却并不冷酷;虽然现实,却也有诗意。但他代表的,却毕竟是一个冷酷无情、摧残人性的制度,是一个必然要以权欲和利欲代替英雄气质和贵族精神的制度。而且,这个制度将延续两千多年。

结语

过去人类社会的全部政治制度史,就是人们凭借和依仗某种力量,来支配资源和分配财富的历史,也是人类转换凭借依仗力量、调整支配分配方案的历史。

事实上,农业民族更喜欢的也是权力而非武力。权力的滥用虽然也会带来不幸,但破坏力显然小于武力的横行。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别无选择,农业民族宁要暴君,不要暴民;宁肯臣服于皇帝,也不愿依附于流寇。

大国行民主,只能是联邦;大国行君主,则势必要集权。唯其如此,邦国制度才会瓦解,天下也得重新洗牌。先是侯国变成了公国,后是公国变成了王国。王国都是领土国家,也都实行郡县制。分权制的邦国让位于集权制的帝国,已是势不可挡,势在必行。

历史证明,残暴野蛮的政治从来不可能持久,历史的车轮更非由独裁者的手指来拨动。秦亡汉兴,天之所选,民之所向。历史之事,从来都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附录:第七卷大事年表

前770年,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许以岐山西面之地,秦建国。

前750年,秦文公攻西戎,收复周之失地,岐山以东归周,以西归秦。

前714年,秦宁公迁都平阳。

前677年,秦德公迁都雍。

前359年,商鞅变法。

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

前343年,周显王封秦孝公为西伯。

前325年,秦惠王称王。

前278年,秦将白起攻陷楚都郢,楚迁都陈。

前276年,楚顷襄王收复失地十五城。

前256年,楚考烈王灭鲁。

前253年,楚迁都钜阳。

前247年,秦庄襄王卒,嬴政继位,年十三,国事皆决于文信侯吕不韦。

前246年,嬴政元年,凿郑国渠,秦益富。

前243年,秦蝗灾,令民纳粟千石拜爵一级,中国历史上买卖官爵从此开始。

前241年,楚、赵、魏、韩、卫五国联军合纵攻秦,秦人开函谷关迎敌,联军不战而走。楚迁都寿春。

前240年,《吕氏春秋》问世。

前237年,吕不韦罢相,秦下逐客令,李斯上书后收回成命。

前235年,吕不韦自杀。

前233年,韩非入秦,被杀。

前230年,秦灭韩。

前228年,秦灭赵。

前225年,秦灭魏。

前223年,秦灭楚。

前222年,秦灭燕。

前221年,秦灭齐。秦始皇称帝,大秦帝国建立,帝国时代开始。

前219年,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长生不死之药。

前218年,张良刺秦未遂。

前214年,任李斯为丞相。

前213年,焚书。

前212年,坑儒。

前210年,秦始皇卒,秦二世继位,杀扶苏、蒙恬。

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群雄纷纷响应。刘邦起兵于沛县,项梁起兵于吴县。

前208年,秦二世诬杀李斯,任赵高为相。陈胜被杀。项梁立楚怀王心。秦将章邯攻楚,杀项梁。楚怀王心令刘邦攻秦关中。

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大破秦军,章邯降楚。赵高杀秦二世,立子婴,去帝号,称秦王。

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亡。项羽坑秦降卒二十万人,屠咸阳,自称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将,叛西楚。

前203年,刘项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

前202年,刘邦越界与项羽战于垓下,项羽兵败自杀,刘邦称帝,大汉帝国建立。

前201年,韩信被贬为淮阴侯。韩王信反。

前200年,叔孙通制朝仪。

前199年,汉朝廷令商人不得衣锦骑马。

前196年,刘邦杀陈豨。吕后杀韩信。刘邦杀彭越。淮南王英布反。

前195年,刘邦杀英布。刘邦卒,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

前193年,相国萧何卒。

前189年,留侯张良卒。

前188年,吕后临朝。

前187年,诸吕封王。

前180年,吕后卒。太尉周勃灭诸吕,立刘恒,是为汉文帝。

前157年,汉文帝卒,汉景帝立。

前154年,七国之乱。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First Year

天添书香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易中天中华史(第七卷)-秦并天下》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