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勒索:那些在伴侣、亲子、职场间,最让人窒息的相处》读书笔记

“情绪勒索”是知名心理学家苏珊·佛沃提出的概念,常见于许多人际关系中,包含亲子、夫妻、职场、朋友等。

情绪勒索者可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使用要求、威胁、施压、沉默等直接或间接的“勒索”手段,让被勒索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例如挫败感、罪恶感、恐惧感……这些感受就会在被勒索者的内心发酵并造成伤害;为了减少这些不舒服的感受,被勒索者可能会顺服对方的要求,长久下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被勒索者让勒索者以此手段控制、左右了自己的所有决定与行为,失去了“为自己做主”的自由与能力;最终,被勒索者的“自我”就在这过程中消耗殆尽,直到其心力一滴不剩为止。

有时身为一个情绪勒索者,他并非有意识地进行着“情绪勒索”的行为,而是在面对自己的需求时,他习惯使用这样的方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或许没有发现,这对你而言是不舒服的;甚至,他在面对“需求没办法被满足”的恐惧中,可能就会张牙舞爪,想要捍卫自己的权益,而无任何余裕去注意到你的感受与需求。但相对地,之所以能够开始“情绪勒索循环”,也代表你愿意接受情绪勒索者的勒索手段;你愿意提供你的资源,以满足他的需求,借此安抚你心中的不安,换取内心暂时的平静。

身为情绪勒索者,他们非常擅长做一件事情:贬低你或你的能力(自我价值),引发你的罪恶感,以及剥夺你的安全感。

情绪勒索者威胁将夺走你的重要事物,让你感觉焦虑、害怕,于是你只能按照他们的方式做,以求减轻不安与恐惧,“赎回你的安全感”。

为了安抚这种不安的感受,情绪勒索者便会“放大自己的需求”,并且尝试将这个压力与焦虑,转嫁到别人身上,让别人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以此让自己的焦虑感降低,减轻不安的感觉。

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情绪勒索者很容易“恼羞成怒”,开始把内心的羞愧感,投射到让自己产生羞愧感的人身上,认为“是对方的错,对方不该让我有这种感觉”,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情绪勒索者或被情绪勒索者,而借由探讨情绪勒索者/被情绪勒索者的内心世界,并且提醒我们:促使我们成为这两个角色其中之一的“焦虑与害怕”是如何运作的,才有机会让我们跳出这个循环,真实表达自我,也才有机会使我们获得真正想要的东西:对方的尊敬与爱,以及深入、平等且真实的关系。

我们觉得“拒绝别人,那代表我们是个不好的人”时,我们就很难学会去拒绝“不合理的要求”,而我们就会很容易成为默许“情绪勒索者”对我们为所欲为的“被勒索者”。

我的存在,就是我的价值所在,我并不需要费力去证明什么,做到什么。我的存在,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尊重孩子的感受,也信任、支持孩子的态度,会使得孩子知道:“我的感受是很重要的,比任何事都重要。这世界有人这么重视我的感受。”孩子也会学会重视自己的感受,因而更能容许自己挫折或失败;学会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学会自我支持。

当“真实的自己”得以展现,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可以被看见,被自我接纳,你就会更有勇气,让别人看到这样的你,而且更有机会,遇到愿意接纳、支持“真实的你”的人。

我们的文化,教我们如何对权威者“顺从”,却忘了教导我们,如何学会“尊重别人”,以及如何学会“不让别人不尊重地伤害我们”。

在不侵犯、伤害他人权益的基础下,去重视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是一个尊重并保护自己的展现,也是提升自我价值的一个最好方法。

你或许可以使用很糟糕的态度对我,但我不需要忍受,也不需要被影响。因为,你的情绪,是你的责任;而我的情绪,当然也是我自己的责任。

我可以为自己做主:我可以有这样的感受,而不需要他人允许。 我不用担心我的感受是不是错的;我也有权利,决定自己要怎么做。 我不满足他人的需求,并没有对不起谁;因为那本来就不是我的义务,因为我有选择。当我想要满足他人需求,或是不想,决定权都在我手上。 不需要他人的同意或认同。因为我的人生目的与意义,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 我尊重自己的感受,不是错的,不用怀疑;我不需要他人决定我该如何感受,因为那是属于我自己的,身为人而应该被尊重的重要部分。

摆脱情绪勒索,就是从建立你的“情绪界限”开始;而要建立“情绪界限”,就是从尊重你的感受开始。

当别人希望我们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必须要清楚地拿出来讨论,寻求我们的同意,而不是用许多“贬低”,让我们有“罪恶感”的方式,以此引发我们的焦虑,逼迫我们就范。

当我们想要满足别人的需求,那是我的自由与选择,而不是我的义务。

情绪勒索的六大特征:要求、抵抗、压力、威胁、顺从、旧事重演。
情绪勒索牵涉的重要三元素:自我价值感、罪恶感与安全感。

这本书的作者不仅有层次、有条理地剖析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并且实际地列举数个实际有用的“重要练习”,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情绪勒索:那些在伴侣、亲子、职场间,最让人窒息的相处》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