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存到生活--读《活着》有感

我想:一个人活着,一定是在生存,但并一定在生活。

这本《活着》,写福贵的一生,写他对于困难的不屈,写他对他这个世界的乐观。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而活?不止是福贵,更是大千世界中千千万万的人们,大家似乎都一次次咽下生活的苦涩,却很多时候不解于为何。

这是一个令所有中国人都感到振奋的词,给人以源自于心底的源源不断的激进力量,似乎是永不隔断的轮回一样。可是这种力量不是激进的,它在教会你忍耐。《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中,作者塔拉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沉默,忍受;却也同时学会了坚持,得到了勇气,将她送上剑桥的大门。人在生下来的那一刻,嗷嗷待哺,但只有当他忍受了饥饿,才为活着做好了准备,拥有了活下去的底气。人是在学会忍受时才做好了活着的准备。

“有些人还活着,但他已经死了。”这句话本是臧克家评价鲁迅的话,但用在这里似乎也十分合适。有些人的灵魂死了,但躯体还活着。《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一生失去了两个丈夫,受尽嘲笑和屈辱。她的命运和福贵同样悲凉,但在人生的尾声中,福贵与老牛做伴,而她在鞭炮声中带着绝望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曾仔细思考着这二者的差异何在。抛开时代,性别,家庭背后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后来我明白,真正不一样的东西是精神。当一个人失去了对未来的全部憧憬,甚至有了恐惧,他便会离开。祥林嫂的内心精神早已先她的身体而去。一具空壳在世界游荡,而这种状态是生存。是一种麻木的存在,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

然而,福贵不是这样活的。

书中,福贵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因为自己的身世受到了别人的重视,显示出了喜悦之情。”这就是活着的第二种状态:生活。人的灵魂与肉体密不可分,精神和躯干相互依存,在未来的命运中看到了勇气。感受到需要和被需要,福贵便这样接受着人生的悲欢喜乐。从生存到生活,是精神是否存在,是一个向更高境界的跨越。在暮年时讲述一生,福贵脸上的皱纹藏着淡定,是安详而满足的,当在风雨中过完一生,便更不甘心向命运低头。

人,为什么活着?

本书的最后,作者给出了答案:福贵是为活着本身而活,而不为此之外的任何东西。但我则更倾向于人是为生活本身而活着,因为这个世界很多人早已不再拥有灵魂,而福贵与他们不同,他眼睛里有着坦荡的光。或许生活中有苦有难,但这就是生活本身的模样,是值得我们接纳与面对的。

所以,当我理解了这一切,便明白了人为何而活。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从生存到生活--读《活着》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